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时光里的恒温 ...
-
新加坡区域中心的启动仪式结束后,林舟和沈亦臻难得偷得半日闲。沈亦臻提前订了滨海湾的海景套房,落地窗外是暮色中的鱼尾狮公园,灯光沿着海岸线铺成金色的丝带,晚风裹着海水的咸湿气息,轻轻拂过窗帘。
林舟刚洗完澡,就看到沈亦臻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个深蓝色的丝绒盒子。他走过去坐下,指尖无意间碰到对方的手背——还是和从前一样,掌心总带着点温温的热度。“在看什么?”林舟偏头问,目光落在那个精致的盒子上。
沈亦臻把盒子递到他面前,眼底藏着笑意:“打开看看。”林舟掀开盒盖,里面是一对银质的袖扣,上面刻着细小的纹路,凑近了看,才发现是他们合作过的几个项目地标——云南的果园、肯尼亚的预冷仓库、马来西亚的榴莲园,最后是阿姆斯特丹市场的穹顶,一圈圈绕着袖扣的边缘,像一串被时光串起的印记。
“去年在阿姆斯特丹出差,看到工匠在做手工银器,就想着给你做一对。”沈亦臻拿起其中一只袖扣,轻轻扣在林舟的袖口上,动作慢得像在完成一件珍贵的仪式,“每一个地方,都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林舟低头看着袖扣上的纹路,突然想起三年前在肯尼亚的那个夜晚——当时他得了疟疾,高烧不退,沈亦臻连夜从上海飞过来,坐在病床边用湿毛巾给他擦额头,也是这样专注又温柔的眼神。
“其实还有个东西要给你。”沈亦臻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封面是牛皮材质,边缘已经被磨得有些柔软。林舟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八年前他们在大学实验室的合影,两人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刚完成的冷链模型,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小字,是沈亦臻的笔迹:“2017年9月,第一次和林舟讨论‘全球生鲜’的梦想。”
往后翻,每一页都藏着不同的记忆。有他们在云南基地蹲在果园里测糖度的照片,两人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有肯尼亚仓库建成时,他们和卡玛一起举着牛油果的合影,背景里是欢呼的农户;还有泰国暴雨过后,两人浑身湿透地站在芒果园里,身后是刚挖好的排水渠,天空挂着一道淡淡的彩虹。
翻到最后一页,是一张空白的照片框,下面写着:“下一页,等我们一起写。”林舟的指尖轻轻划过那行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他抬头看向沈亦臻,对方正专注地看着他,眼底映着窗外的灯火,像盛着一片星海。“其实我也给你准备了一样东西。”林舟起身走进卧室,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陶土罐——那是去年在卢旺达咖啡园时,阿加莎的儿子用当地黏土做的,罐身上画着两颗缠在一起的咖啡豆,旁边写着“友谊”的斯瓦希里语。
“当时阿加莎的儿子说,这个罐子要送给‘一起做事、一起开心的人’。”林舟把陶土罐递到沈亦臻手里,“我想着,这说的就是我们。”沈亦臻接过罐子,指尖摩挲着罐身上的纹路,突然笑了:“你还记得在卢旺达的时候,你为了学当地的分拣咖啡手法,跟着阿加莎练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手指都磨出了茧子?”林舟也笑了:“你还好意思说我?当时你为了协调物流,在基加利的港口等了两天两夜,回来后连饭都没吃就睡着了。”
两人靠在藤椅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过去的事。从大学时熬夜做项目,到毕业后顶着压力创业,再到如今把供应链的网铺向全球,那些曾经觉得艰难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彼此陪伴的证据。晚风渐浓,沈亦臻把外套披在林舟肩上,伸手握住他的手——和八年前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握手时不同,现在的掌心更温暖,也更坚定。
“明年我们去新西兰吧。”沈亦臻突然说,“新西兰的猕猴桃园春天特别美,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花。我们可以在那里待上一个月,不用管工作,就只是看看风景,像普通游客一样。”林舟笑着点头:“好啊,还要去尝尝当地的蜂蜜,听说和猕猴桃特别配。”他靠在沈亦臻的肩上,看着窗外的灯火一点点亮起来,心里突然觉得无比安稳——原来最好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一起走过风雨,一起看遍风景,一起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带着温度的记忆。
第二天清晨,林舟醒来时,发现沈亦臻不在身边。他走到客厅,看到对方正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是云南李大叔发来的视频——视频里,李大叔的孙子正拿着一颗刚摘的沃柑,对着镜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身后是硕果累累的果园。“李大叔说,今年的沃柑收成比去年还好,想邀请我们年底回去看看。”沈亦臻转过身,把手机递给林舟,眼里满是温柔。
林舟看着视频里的画面,又看了看身边的沈亦臻,突然想起他们刚创业时,沈亦臻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做的不仅是生意,更是能温暖人心的事。”而现在,他们不仅温暖了别人,也把彼此的生活,酿成了最甜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