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共振 ...
-
梗概:基于对“寂静”的共同探索,一次关于设计的讨论,让两人找到了超越言语的共鸣,关系破冰。
那些书成了书房里一个沉默的存在。林晏清没有去问顾云深是否看了,看了多少。她自己也沉浸其中,啃着那些艰涩的声学公式和空间理论。她开始用另一种视角观察这个家,观察顾云深的设计。
她注意到,公寓的墙体异常厚实,窗户是特制的多层隔音玻璃。她发现,他选择的家具多是木质或绒面,极少光亮的金属,似乎本能地在避免产生尖锐的回响。这个她最初觉得冰冷压抑的空间,处处都隐藏着对抗外界杂音的巧思。
几天后,她在写字板上写下了新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学习笔记的分享:
「书上说,人体骨骼也能传导声音。那么,在这个几乎阻隔了空气传声的空间里,如果通过固体介质,比如敲击这张实木餐桌,你是否能‘听到’某种振动?」
她将写字板放在餐桌上,然后回到自己房间。
过了一会儿,她出来时,发现写字板还留在原地,但在她问题的下面,多了几行熟悉的、打印体般的字迹。那不是简单的回复,而像是一段严谨的批注:
「原理正确。骨传导效率远低于气导,且对频率有选择性。木质介质阻尼较大,传递的更多是触觉层面的振动,而非可解析的‘声音’。但在绝对寂静中,这种振动是重要的信息源。」
他回应了!
而且是以一种平等的、探讨知识的方式!
林晏清的心雀跃起来。她立刻拿起笔,继续写道:「所以,你其实一直在‘触摸’着这个世界的声音,用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方式?」
这一次,她没有离开。她坐在餐桌旁,静静地等待。
十几分钟后,书房门开了。顾云深走出来,他没有看她,而是径直走向厨房倒了水。返回时,他在餐桌边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写字板上。
他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画了一个简单的、类似声波的振动曲线,然后在曲线旁边写下:
「是的。如同你看得见色彩,我‘感受’得到振动。它们是不同的频谱,但都是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写完后,他依旧没有看她,转身离开了。
但林晏清看着那张纸,看着那条振动曲线和他写下的那句话,眼眶微微发热。
她明白了。她终于找到了一座桥,不是通向他失去的听觉,而是通向他依然丰饶的内心。她不再试图将他拉回“我们的世界”,而是尝试着,走进“他的世界”。
那天晚上,她没有再贴便利贴,也没有用写字板。她走到他的书房门口,没有敲门,只是用手,在门板上,不轻不重地、有节奏地敲击了三下。
「咚、咚、咚。」
这是一个问句,一个试探性的信号,源于他们刚刚关于振动与连接的讨论。
门内,是一片沉默。
几秒钟后,门内传来了回应。同样是三下敲击,透过厚实的木门传来,低沉而清晰。
「咚、咚、咚。」
他收到了。并且,回应了。
在这无声的、通过固体介质传递的“对话”里,林晏清知道,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坚冰,正在真正地、缓慢地消融。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崭新的共振,正在他们之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