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一波又起 ...

  •   一切都在逐步步入正轨。

      三尊朱红牌坊依次排开,“纸墨坊”“民医坊”“精甲坊”的鎏金牌匾在朝阳下泛着暖光。谢砚鹤站在牌坊下,看着百姓扛着工具箱、捧着拜师帖涌来,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龙纹玉佩——这是他与段子幽为紫陌朝种下的“民生种子”,如今终于要在铃网的滋养下,破土长成庇佑百姓的参天树。

      “六殿下,辰时到了。”段子幽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手里攥着一卷泛黄的民生账册,“按咱们定的规矩,工坊招徒分三试:先考识文断字,再查身家清白,最后试体力活。另外,铃网的县域民生信道已经开通,百姓现在能实时查邻县粮价、药材库存,刚才还有农户来问,能不能借铃网报春耕需求呢。”

      谢砚鹤点头,抬手示意司仪官唱名。第一个上前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少年,捧着用粗布包好的笔墨,声音发颤:“小人名叫狗蛋,是城郊农户,想进纸墨坊学造纸。俺娘一辈子没见过白净的纸,俺想学会了,给她造一沓写家书。”段子幽接过他的笔墨,指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摩挲片刻,笑着点头:“字写得虽歪,却没漏一笔。你若能扛动三十斤的纸浆桶,纸墨坊就收你。”

      随着招徒有序推进,广场另一侧突然热闹起来——民医坊的义诊台前,老匠人正用段子幽改良的“脉诊铜铃”为百姓诊病。这铜铃内置了简易的脉搏感应装置,铃声频率随脉象变化,能辅助判断是否有风寒、劳损等症状。“张阿婆,您这铃音偏沉,是受了寒,我给您开副驱寒的草药,按铃网传的方子抓,两副就能好。”老匠人的声音透过铜铃扩音,引得更多百姓围拢过来。

      精甲坊外,几个铁匠正演示用陨铁纤维锻造农具,改良后的铁犁比传统犁头轻三成,却更耐磨。“有了这犁,俺家十亩地能省一半力气!”一个老农伸手触摸犁头,眼里满是惊喜。段子幽走上前,指着远处悬挂的铜铃:“等铃网的农具供需信道通了,你们报上需求,精甲坊就能按户定制,不用再跑几十里路来买。”

      百姓报名的热潮持续到日头过午,广场角落突然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谢砚鹤抬眼望去,只见一队身着青布长衫的奴仆列队走来,为首的是礼部尚书柳家的管家,手里捧着烫金的拜帖,身后跟着二十多个面色白净的家生,与周围满身尘土的百姓格格不入。

      “六殿下,段小王爷。”柳管家上前一步,笑容谄媚却眼神闪烁,“我家尚书爷听闻三坊开馆,还开通了铃网民生信道,直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特让府中二十名家生前来拜师,愿为工坊效力,也盼着借工坊技艺,给府里的田庄改良农具、造纸记账。”

      这话一出,周围的百姓瞬间安静下来。谢砚鹤心中猛地一沉——他清楚记得,上月朝堂议工坊建设时,柳家还带头反对,说“匠人技艺登不得大雅之堂”,甚至暗中联合盐铁世家,阻挠铃网接入县域民生数据。如今突然转变态度,还派家生报名,绝非简单的“示好”。他不动声色地接过拜帖,指尖在帖角轻叩三下——这是他与段子幽约定的“异常信号”。

      段子幽立刻上前,笑容温和却带着锋芒:“柳管家费心了。只是工坊有工坊的规矩,不管是贵族家生还是平民子弟,都得按考核标准来。这样吧,我把家生们分到各组,与平民学徒一同考核——纸墨坊的抄纸组、民医坊的药材分拣组、精甲坊的锻铁组,每组都由镇南王府的旧部或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担任‘技艺监工’,既能教技艺,也能帮着照看大家的进度。”

      他说着便让人拿来名册,故意将柳家、苏家等旧贵族的家生打散,还特意把柳家的五个家生分到了纸墨坊的“核心工艺组”——那里负责改良纸浆的配比,是工坊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柳管家见状,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连忙拱手:“多谢段小王爷周全,我这就让家生们好好学。”

      待柳管家等人离开,谢砚鹤拉着段子幽走到僻静处,压低声音:“不对劲。柳家上个月还在朝堂上骂我们‘乱改古法’,今天突然派家生来学核心技艺,肯定是想偷我们的改良技术。你看他们家生的手,个个细皮嫩肉,哪像是会干体力活的?分明是来当眼线的。”

      段子幽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张纸墨行的旧账册:“我早就留意到了。柳家在城郊有三万亩田庄,一直用的是最原始的竹简记账,耗力又容易出错。咱们的改良纸又薄又便宜,还能用双记账法查账,他们肯定是眼馋这技术,想偷回去给自家田庄用。还有精甲坊的陨铁农具,能让亩产提升三成,他们哪是想‘效力’,是想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接着垄断田庄资源。”

      “那我们怎么办?”谢砚鹤皱眉,“直接拒绝,会落人口实;让他们学,又怕技术外泄。”段子幽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铜铃:“咱们给他们设个‘技术陷阱’。纸墨坊的核心工艺组,我让老匠人故意把错误的纸浆配比教给他们——比如把稻草纤维的比例多放三成,这样造出来的纸又脆又容易破,根本没法用。精甲坊那边,就教他们普通铁犁的锻造方法,陨铁纤维的关键配比,只传给平民学徒。”

      谢砚鹤眼睛一亮:“好主意!另外,咱们再让铃网的民生信道多传点‘假消息’——比如故意说改良纸的成本很高,需要特殊的楠木纤维,让他们以为没有楠木就造不出好纸。”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已有了对策。

      入夜后,谢砚鹤与段子幽坐在六皇子府的书房里,桌上摊着白天的报名名册和铃网传来的民生数据。谢砚鹤调出手环的“数据比对”功能,将贵族家生的籍贯信息与王氏旧部的档案一一对照,面板上很快弹出红色匹配提示:“柳家五名家生籍贯与王氏私兵籍贯重合度87%,苏家三名家生曾在王氏纸墨行任职。”

      “果然是王氏残余势力在背后撺掇。”段子幽将一杯热茶推到他面前,“王氏倒台后,柳家、苏家一直想接手他们的纸墨、田庄生意。咱们的工坊和铃网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就想偷技术,重新垄断资源。”谢砚鹤抿了口热茶,目光落在窗外的海棠树上:“那我们就将计就计,不仅要让他们偷不到技术,还要借着他们的‘示好’,把工坊和铃网的民生好处,更多地传给百姓。”

      次日一早,谢砚鹤就让人在紫宸殿广场贴出告示:凡平民学徒,若能在三个月内掌握工坊技艺,可优先获得铃网民生信道的“信息传递权”——能帮自家村落传递粮价、灾情、农具需求等消息;若表现优异,还能进入铃网运维队,负责县域铜铃的日常检修。

      告示一出,百姓报名的热情更高了。而柳家的家生们,学了半个月错误的纸浆配比,造出来的纸全是废品,急得柳管家天天来工坊“请教”。段子幽每次都笑着应付,却从不透露正确的技术,还故意当着他的面,让平民学徒演示改良纸的造法,看得柳管家眼馋又没办法。

      与此同时,铃网的民生工程也在稳步推进。在谢砚鹤的安排下,民医坊通过铃网开通了“远程问诊”信道,偏远村落的百姓只需摇动铜铃,就能让城里的老匠人判断病情、开药方;精甲坊则根据铃网传来的农具需求,赶制了两百多把改良铁犁,低价卖给平民农户。

      看着百姓脸上的笑容,谢砚鹤心中明白,柳家、苏家的阴谋或许还会继续,但只要他与段子幽守住技术核心,把工坊和铃网的好处真正带给百姓,旧贵族的渗透和试探,终究只会是徒劳。夜色渐浓,六皇子府的书房依旧灯火通明,谢砚鹤与段子幽坐在桌前,一边修改铃网的民生数据传输程序,一边草拟“三坊技艺普及”的奏折——他们要让紫陌朝的每一个百姓,都能享受到工坊与铃网带来的民生红利。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极轻的铜铃声,频率怪异,既不是民生信道的常规信号,也不是边军的加密频段。段子幽猛地抬头,指尖按住谢砚鹤的手腕示意噤声,两人悄悄挪到窗边,借着月光看见一道黑影正蹲在院中的海棠树下,手里握着一枚与铃网铜铃同款的器物,正对着书房的方向调试频率。

      “是在监听我们的谈话。”段子幽的声音压得极低,指尖摸向腰间的陨铁短刀。谢砚鹤却突然按住他的手,目光落在黑影腰间——那人腰间别着一块令牌,月光下隐约能看见令牌上的纹路,竟与伦理所的“时空监察令”有七分相似。

      黑影似乎察觉到动静,迅速收起器物,翻身跃出院墙。段子幽刚要追出去,谢砚鹤却拉住他,指了指桌上手环突然弹出的红色预警:“别追,手环检测到刚才的信号里,混着北境铃网的频率。柳家的试探只是幌子,真正的麻烦,是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到了皇城根下。”

      书房内的烛火被夜风拂得摇曳,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他们原以为,解决了宇文泰和王氏残余,就能专心推进民生工程,却没料到,来自未来的阴影,早已悄无声息地笼罩在紫陌朝的上空。桌上的奏折还摊开着,“三坊技艺普及”的字迹旁,不知何时落了一滴烛泪,像一道未干的血痕,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一波又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努力更新中,保证完结,HE,双强,无误会,甜宠。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