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姜柔 ...
我的计划很简单。
凶手轻视女人,却又渴望得到女人的认同与顺从,我以他最为期盼的形象出现,足以接近他、让他卸下防备。
相处时,我将成为完完全全的另一个人,体贴温柔,天真友好,随时随地保持善意的笑。
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
我也是在计划成型后才发觉,这像极了陈幼宜。
……
我太孤僻了。
社交不是我的强项,我只想和逻辑打交道,这辈子没交过几个朋友。
这样的我,要怎么创造出一个鲜活的、富有亲和力的、能迅速博取信任的形象?
陈幼宜是最温柔的人。
我身体不好容易着凉,她在冬天养成了习惯,出门前必须检查我的围巾戴没戴好,如果没有,就一边帮我把脖子捂得严严实实,一边无可奈何地劝诫:“又想感冒吃药吗?你不是最怕苦?”
陈幼宜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她记得我的喜好、忌口和小癖好,降温的日子,我能得到几片她送的暖宝宝。
聚在一起看恐怖片,她见我害怕,总要在我耳边放《好运来》一类喜庆的歌。
陈幼宜是最讨人喜欢的人。
和她待在一起,哪怕只坐着发呆,我也不觉得腻烦。
我本能地亲近陈幼宜,因而在潜意识里认为,没人不会亲近她。
嘴角上扬的弧度要更柔和,说话的语气要更有朝气,待人接物的态度,要更亲切大方。
在尝试接近凶手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接近了她。
这很难。
曾有几十上百遍,我站在宿舍的镜子前,观察自己面无表情的脸,回想有关陈幼宜的一切。
高中跑操,我被冷风吹到感冒。
是陈幼宜扶我去医务室打针吃药,把手贴在我额头上:“头疼吗?有眩晕感吗?身体发烫吗?”
我像她一样拧眉,镜子里的人刻意又冷漠。
不行。
失败了。
来生理期,我疼得趴在课桌上。
陈幼宜从书包里翻出止痛药给我,脸上的笑,是一点关切,一点心疼。
“送你的。”
她说。
面对镜子,我试着笑一笑。
最难的不是嘴唇,而是眼睛。陈幼宜笑起来,瞳孔像在发光,我却习惯不了情绪外露,显得尤其空洞。
又失败了。
还有喂猫的时候。
陈幼宜的声调总是很柔,一边抚摸猫咪脑袋,一边仰头对我说:“你不摸一摸吗?猫很爱干净,会自己做身体清洁,不脏。”
……
不像。
不像、不像、还是不像。
我成不了陈幼宜,只能拙劣地模仿,祈祷不要被看出端倪。
走进便利店,看见那群混混找茬,我迅速后退两步,藏进阴影之中。
这是陈幼宜偶尔会有的动作,高中三年留下的阴影无法抹去,她抵触侵略性太强的男性。
但很快,理智将战胜她身体的本能反应。在夜市里,她曾保护过一个被醉汉骚扰的女学生,在同样恐惧到极点的情况下。
混混们骂骂咧咧离开,我佯装心惊地上前,开启我和店员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段对话。
他不曾料到,我已默默观察他近一个星期。
原来他叫李怀舟。
他居然在听江城连环凶杀案的新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来是为评估警方掌握的证据量,从而调整后续行动,二来可以重温犯罪时的支配感,认为自己“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
我觉得,李怀舟更倾向于第二种。
说不定他背地里最大的兴趣,是一遍又一遍翻看案件相关的评论区。
我故意提起那桩案子,骂凶手是个“变态”,李怀舟挑了下眉。
交换姓名后,我需要对他释放一点善意,加深彼此的联系。
一串脆骨丸子不多不少,刚刚好。
随后几天,我邀请李怀舟一起干些别的。
速写,聊天,送他护手霜,和他讨论凶杀案的细节……
我凝视他,研究他,分析他,知道他会被什么吸引,又会被什么取悦。
速写是为观察李怀舟的双手和面庞,寻找和案件相关的线索,可惜,我没找到近期的可疑疤痕。
聊天是为拉进距离,塑造我单纯无害的形象,让他掉以轻心。
至于对着李怀舟分析案情——
是我存心挑衅他。
听我说完“凶手是个心理扭曲、现实不顺、软弱至极、活该下地狱的混蛋”,李怀舟的脸色差到了极点,十分耐人寻味。
他的反应,进一步加深我的怀疑。
计划并非一帆风顺,接近李怀舟的期间,我也有过疏漏。
第一次是面对混混的寻衅滋事,我帮了他一把,本想搏一搏好感,结果弄巧成拙,反倒让李怀舟不开心。
为什么?
李怀舟自卑又自负,怎么可能在身处劣势时,心甘情愿接受女人的施助。
我撼动了他岌岌可危的自尊心。
没关系,换一个方式从头再来。
李怀舟想维持上位者的姿态,那就如他所愿。
回宿舍后,我特意冲了个冷水澡,第二天发起低烧。
让自己生病,不难。
“外面太冷了,今天我也在这多待一会儿,可以吗?”
“如果没认识你,也许我现在正孤零零躺在宿舍的床上,一杯热水都喝不上,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谢谢你愿意照顾我。”
我病怏怏坐在角落,每当李怀舟递来一杯温水,就向他投去一道感激的目光。
毋庸置疑,李怀舟受到了取悦。
第二次纰漏,是和李怀舟喂猫时,我险些掉了眼泪。
……
我没办法控制。
在过去,闹闹、鱼丸、巧克力这些名字,一直是从陈幼宜嘴里喊出来的。
那是她带我去的小巷,是她教我喂的猫。
陈幼宜的死,我习惯不了。
习惯之后,不就意味着一天天忘却、没人在意了吗?
生命残留的痕迹,本来就只有那么一星半点,如果不被谁记住,和从未存在过有什么差别?
有一刻,我想把李怀舟狠狠摁倒在地上,直截了当地问他,到底是不是真凶。
但最后,我只能用谎言开脱,宣称想到死去的猫。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仅仅这样,程度还不够。
感冒痊愈后,我又一次邀请李怀舟去喂猫。
这是由我安排的情感转折点。
我提前找到那群混混,付了他们不少钱,让他们尾随我和李怀舟,在合适的时机出现。
至于说服他们的理由,可以随意信口胡诌:
“我喜欢那个在便利店工作的小哥,可他对我冷冷淡淡的,能不能麻烦你们,帮我助攻一下?千万别告诉他,事后结清尾款,拜托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
喂猫当晚,我顺利约到李怀舟,用手机发去定位,告诉混混交易开始。
冤家路窄狭道相逢,巷子里很快乱作一团,情急之下,李怀舟挡在我的身前。
在心理学上,这叫“吊桥效应”。
人走过吊桥,会不由自主心跳加速,类似心动的错觉。
高强度刺激下,人们很容易把恐惧和紧张误以为是身边某人的吸引力,对其产生情愫。
成果显而易见,李怀舟被围殴得脚步不稳,我提出送他回家。
在路上,我装作义愤填膺地谈及报警,李怀舟拒绝了这个建议。
什么样的人,会如此抗拒见到警察?
无论再怎么掩饰、再怎么警惕,这种下意识的微小破绽都没法隐藏,我对他的怀疑再涨几分。
总之,这就是我当晚的全部计划:
雇佣混混大打出手,送受伤的李怀舟回家,借机观察他的住所。
在李怀舟家里,我希望找到更多线索和失踪的徐静茹。
他居然提前睡着了。
我用手机软件检测过,房子里没有监控摄像头,本想四处搜一搜,突然意识到,我在日复一日试探李怀舟,他会不会,也想试探我?
李怀舟睡得太快太突然了。
真有意思。
我决定先当一段时间的“善良朋友”。
没想到,在“体贴”帮李怀舟盖被子、整理外套时,白猫挂坠落了下来。
一场乌龙。
我紧张得要命,嘴里还要茫然又做作地说一声“咦”。
其实这个决定性线索出现之前,我有时会自我怀疑。
我所做的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真的能为陈幼宜复仇吗?李怀舟究竟是不是凶手?
他藏得太好,看上去太平凡了。
可我没别的办法,继续调查他,是唯一能走的路。
多幸运。
我赌赢了,李怀舟的确是杀害陈幼宜的真凶。
连环杀手收藏受害者的遗物,在犯罪心理学上并不罕见,但像他这样大胆,居然把它大摇大摆随身携带的,屈指可数。
想想也是,这款挂坠随处可见,远远不够成为定罪的证据。
那一夜,我坐在桌边,一动不动看了李怀舟很久。
为什么选中了陈幼宜?为什么要杀害那三个女人?囚禁她们的地下室,究竟在哪里?
我发了疯般想要知道真相,然而每一个问题,都没法说出口。
注视着李怀舟,我忽然意识到——
他与陈幼宜的姨父,很相似不是吗?
一个是让她生不如死的恶棍。
一个是彻底夺走她性命的人渣。
我想起陈幼宜哭着对我说过的话:
“有时候,我真恨不得他早些死了。”
……
你憎恨他们,想让他们付出代价,对不对?
陈幼宜去世后,宋成浩嫌晦气,待在赌馆不回家,拒绝所有的采访。
李怀舟不可能认出,他是其中一名受害者的家属。
我有了别的想法。
李怀舟这个反社会连环杀手,会是一把很好操纵的刀。
我尝试着,把刀锋对准宋成浩。
要终结暴力,最好的方式,是终结带来暴力的人。
吊桥效应十分奏效,经过那一夜,我与李怀舟的关系进了一步。
他更信任我,准确来说,是更倾向于保护我。
这种“保护”不像大鸟将雏鸟纳入羽翼之下的无私,更趋近于自我满足的占有,如果要做类比,就是把一只孱弱的小鸟关进笼子里,不令它逃脱。
为尽地主之谊,李怀舟带我去他家附近的早餐店吃东西。
在路上,我的计划差一点就泡汤。
原定吃早餐的地方,是一家羊肉馆。我走到门口才发现,李怀舟的邻居竟然也在里面——
那个以为我来租房子、告诉我李怀舟家是凶宅的邻居。
和邻居说话时,我戴了口罩、黑框眼镜和棕色波浪假发,他认出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保险起见,我还是假意皱眉,声称闻不了太浓的膻味,让李怀舟换了别家。
在他看来,这只是个不值一提的小插曲。
去往面店后,李怀舟对我说起他父母的案子。
作为交换,我也向他介绍了我的高中生活,和我的姨父——
没错,是“我的姨父”。
我把自己伪装成一个饱经虐待、不敢反抗的受害者,让李怀舟一点点相信,再一步步诱导他步入陷阱。
为了更逼真,比起直白向他倾诉,适当的欲盖弥彰能增加可信度。
在烤红薯摊前,被陌生男人靠近,我惊恐发抖,朝李怀舟的身旁靠拢。
这个看似无意识的动作,将加深他对我的掌控感。
最后一步,是掀开袖子,露出疤痕。
我当然没有疤,那道痕迹是经过不知多少次练习,画出的仿真伤口。
用肤蜡塑造皮带抽打的条状隆起,颜料模拟陈旧伤口的色泽分层,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士看不出来。
给他看一眼就足够,我假装难堪收回手,避免被李怀舟发现不对劲。
至此,我有了把“真实经历”和盘托出的前提条件。
因车祸去世的父母,瘸腿的姨妈,家暴的姨父,多年来不间断的折磨……
我对人际交往一窍不通,干脆把心理学当作套用的公式,用起来得心应手。
类似吸引原则。
面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
“你懂我,对不对?”
“我们是相似的人,你一定可以共情我的感受。你不觉得,我姨父和你爸爸很像吗?”
富兰克林效应。
人会对自己帮助过的对象产生好感。
向他示弱,向他主动开口请求帮助,是让双方更加密切的有效手段——
“你愿意听我倾诉,真是太好了。”
“你会保护我,对不对?”
“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来打扰你。除了你,我不知道能去找谁。”
自我暴露效应。
在交往中,分享个人秘密或脆弱经历,能快速建立信任,催化亲密关系——
我把被欺凌被家暴的往事原原本本袒露在他眼前,说到最后,再红着眼睛补上一句:
“尽管问吧,没关系,是你的话……我没什么好瞒的。”
对了。
还要趁咖啡馆灯光昏暗,掀起袖子露出伤疤,故作羞怯对李怀舟说:“只给你看。”
出于对凶手的厌恶,前期与李怀舟来往,我避开了全部的肢体接触,刚好可以解释为,我对男性怀有惧意。
阴差阳错,又恰到好处,命运使然地,我补全了谎言中最重要的拼图。
就这样,李怀舟完善了对我的人格定位。
天真单纯、故作坚强但内心软弱的孤女,多符合他对“女人”的固有印象。
李怀舟没理由不上钩。
自然界中,有种鸟叫绿鹭。
这是一类很有耐心的鸟,外号“渔翁”,它懂得用小虫、浆果、面包屑作为诱饵,在河边安静等待。
一旦有鱼上钩,绿鹭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扎入河面,快狠准地擒获猎物。
一种凶猛的、强悍的禽类。
但大多数时候,它安静而无害,游鱼看见的,只有被它抛进水中的香甜诱饵。
我想要捕获的那条鱼,已渐渐朝着诱饵靠近。
紧接着,是关键的一步。
设计一出狗咬狗。
24小时内给大家都发红包[撒花]终于写到这里了!
这本的开篇几章我写得有点忐忑哈哈哈,姜柔显得太没防备,而且太亲近李怀舟了,读起来可能觉得生硬立不住或者傻白甜x
这是她给自己的人设,为李怀舟买护手霜时笑着说“送你的”、教他喂猫、照顾生病的他,都是对陈幼宜的笨拙模仿,迷惑李怀舟,也迷惑旁观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8章 姜柔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