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中学教学 ...

  •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国家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整体来看两者是交叉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洛克和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实质教育: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育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性: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含义
      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子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知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样能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的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认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二是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引导学生独立的去积累知识,探寻经验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②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知识就学的快,学的好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发展;二是单纯重视能力,忽视知识传授
      3.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
      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中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传授而搞另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5.检查知识(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以调整教学的进程与要求)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1)直观教学的种类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④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2.启发性原则: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3.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4.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复习)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6.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概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常见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体-教师)
      ①定义: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②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
      ③优缺点
      优点---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较多知识/成本低,省时省力,便于广泛运用/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缺点---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运用要求
      a.讲述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b.注意启发
      c.讲究语言艺术
      d.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主体-师生)
      ①定义:也叫问答法,是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可分为复习谈话法和启发谈话法两种
      ②优缺点
      优点---谈话法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缺点---适用面较小,需要较多时间
      ③运用要求
      a.做好提问准备
      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因人而异
      c.要善于启发诱导
      d.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3)讨论法(主体-学生)
      ①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②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缺点---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理解力,较适用于高年级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主体-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主体-师生)
      ①定义: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②分类:准备性参观(教学前)/并行性参观(教学中)/总结性参观(教学后)
      3.以实际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主体-学生)
      (3)实习作业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学以致用,有益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实践活动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情感体验。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1)定义:即老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的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
      (2)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3)缺点:教学效率不高
      2.班级授课制
      (1)定义: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定成固定的班级。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2)基本特点:以班级为单位/按课教学/按时授课
      (3)产生和发展:《大教学论》奠定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京师同文馆
      (4)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教师主导作用/集体教育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实践能力
      (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6)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
      3.分组教学
      (1)定义:按照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来进行教学
      (2)分类:
      外部分组(打乱传统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3)优缺点
      优点---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难以鉴别学生能力和水平/家校师生矛盾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设计教学法:又叫单元教学法,由杜威首创,克伯屈加以改进而形成的。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2)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于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中创立的。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述教材,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
      (3)优缺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不利于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5.□□制
      (1)定义: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2)优缺点: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制的长处,但管理起来较为麻烦
      6.贝尔—兰卡斯特制:又称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佼佼者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7.文纳特卡制: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个别教学,后者团体活动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2.微课教学模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教好课的前提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要具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各种准备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巧课/检查课
      (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量分为:单一课/综合课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结构合理⑤语言艺术⑥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堂好课根本性的要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要求准确,规定完成时间
      ④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课外辅导:是对上课必要的补充,但不是上课的继续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考查/考试)
      ①效度:测量的正确性
      ②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③难度
      ④区分度:测验对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
      第五节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斯金纳
      (二)发现教学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代表人物布卢姆
      (四)暗示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洛扎诺夫---调动学生无意识活动的教学
      (五)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代表人物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
      (七)抛锚式教学模式:代表人物约翰·布朗斯福特---创设情境
      第六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
      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有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教学系统。其中,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核心,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评价是重点。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根据实施功能不同
      1.诊断性评价(教学开始前)
      (1)功能: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适当安置学生/辨别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例子:摸底测验
      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
      (1)功能: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2)例子:口头提问、随堂测验
      3.总结性评价(教学结束后)
      (1)功能: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
      (2)例子:期末考试
      (二)根据运用标准不同
      1.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其学习成绩在该班中属于“优”“中”还是“差”
      评价:甄选性强/不能明确学生真实水平
      2.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达到的程度
      评价:衡量学生实际水平,适合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合甄选人才
      3.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评价:因材施教/缺乏客观标准
      (三)根据评价主体不同
      1.外部评价: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客观)
      2.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准确性大,主观性强)
      (四)根据评价方法不同
      1.定性评价:“质”的分析
      2.定量评价:“量”的分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