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学习心理 ...
-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一、注意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一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如熟练的打字)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注意稳定的相反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的转移(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二、感觉
(一)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性:人感觉刺激的灵敏程度
(1)绝对感受性: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2.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觉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①同时对比(黑人牙白)②继时对比(先吃糖再吃橘子,橘子好酸)
(3)感觉后效(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补偿作用(盲人借助触觉代替视觉)
(2)联觉:一个刺激引起多种感觉(看到蓝色感觉凉凉的)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对象性)(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如记笔记时使用荧光笔,被标记的地方更容易选择出来)
2.整体性(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3.理解性(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
4.恒常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们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性)
四、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感知(讲课声音洪亮)
2.差异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音调、形态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时,知觉对象容易被感知(重点字体变大)
3.活动律:在静止的对象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4.组合律:彼此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不同内容之间要区分)
五、记忆
(一)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对概念、公式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一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1)瞬时记忆:①时间极短②容量较大③信息原始④形象鲜明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①容量有限5-9②时间较短③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①时间长久②容量无限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1)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
(2)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4.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
(1)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
(2)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
(二)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的方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2.保持
3.回忆或再认
(1)回忆(不在眼前,重新呈现)
(2)再认(就在眼前,再度识别)
(三)遗忘过程
1.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说)
①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
②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抑制说
①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②主张: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前对后/后对前)
(3)动机说(压抑说)
①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②主张: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提取失败说
①代表人物:图尔文
②主张: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舌尖现象:明明知道某件事,但话到嘴边一时回忆不出来)
(5)同化说
①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②主张:遗忘是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识记的快慢)
(2)持久性(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3)准确性
(5)准备性(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解决当前问题/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表现)(出口成章)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②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③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④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不宜过多
⑤适当过量学习,过量学习50%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
六、思维
(一)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通过已有经验推断)
2.概括性(共同本质加以概括/总结规律)
(二)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思路广泛,面面俱到
2.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深度,一针见血
3.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4.思维的批判性:客观标准,不主观臆断
5.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
6.思维的敏捷性:思维速度,七步成诗
7.思维的逻辑性:思路条理,逻辑清晰
(三)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凭借物)
(1)直观动作思维(边动作边思考)
(2)具体形象思维(3+2等于3个苹果加2个苹果)
(3)抽象逻辑思维(概念、推理、判断、定理)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1)直觉思维(没有经过逐步分析)
(2)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唯一确定的答案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一题多解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1)再造性思维---惯常的方式
(2)创造性思维---新颖的方式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版本一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2.版本二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答案阶段(①算法式---一步一步②启发式---逆向反推/类比思维/手段目的分析法)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1)定势: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
3.酝酿效应:将问题暂时搁置再回头解决,往往可以促进新思路的形成,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4.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5.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情绪与动机: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灵活性):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其思维的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2.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八、想象
(一)想象的分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描述或图片形成新形象)
(2)创造想象(独立创造新形象)
(3)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理想(客观规律)/空想(脱离现实)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二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1.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而且还包括行为变化的过程
2.“行为”。既包括外形行为,也包括思想观点的获得等内潜行为
3.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经验”是个体后天获得的,由遗传成熟或机器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
4.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5.“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一)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1.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
2.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动作技能的学习
(二)按照学习意识水平分类(阿瑟·雷伯)
1.内隐学习
2.外显学习
(三)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老师教,学生听
(2)发现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而获得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当前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三、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1)感性知识: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
(2)理性知识: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概念和命题)
2.根据知识的功能,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2)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3.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波兰尼: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
(二)知识学习的种类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1)上位学习(分—总)
(2)下位学□□—分)
(3)组合学习(并列)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1.知识的获得
(1)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途径(今年刚考完):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概括
提高知识概括水平的措施:
①充分运用变式
②进行科学的比较
③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2.知识的保持(巩固)
3.知识的提取(应用)
四、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的分类
1.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
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二)操作技能的培养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高原现象:开始进步快,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暂时停止、甚至倒退的现象,但总体趋势是进步的)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培养
第三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狗进食摇铃实验
2.两种反射
(1)无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涉及两种信号系统)①第一信号系统;物理性条件刺激,人和动物共有②第二信息系统:以语言为中介,人类独有
3.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获得:条件刺激法赋予无条件刺激相匹配,条件反射建立
(2)消退: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应越来越弱,最终消失
(3)泛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引发条件反应
(4)分化:区分条件刺激与其他相似刺激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
1.猫开笼取食实验: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2.基本规律
(1)准备律(预习)
(2)练习律
(3)效果律(强调反馈的重要性,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
1.白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正强化
(2)负强化(取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
①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机体做出反应---逃避厌恶刺激---该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②回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机体做出某种反应---避免厌恶刺激出现---该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3)惩罚
①正惩罚(给予厌恶刺激)
②负惩罚(去掉好的刺激)
(4)消退(有机体曾经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减少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3.操作性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
(1)自学程序
(2)原则:小步子/及时反馈/低错误率
(四)观察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BoBo玩偶实验: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2.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反应或矫正原有行为反应
3.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自己做事,别人让自己好)
(2)替代性强化(他人做事,别人让他人好)
(3)自我强化(自己做事,自己让自己好)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苛勒)
1.黑猩猩叠箱实验
2.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3.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1.白鼠迷宫
2.基本观点
(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2)学习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从而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
(3)学习的结构是S-O-R的过程,O是中间变量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内在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概括和综合水平,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新材料(地形---高原/平原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架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巨大潜能)和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第四节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1.学习动机的含义: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学习动机唤醒学生进行学习的情绪状态,激发其采取一定的学习行为
(2)指向功能(定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这一目标
(3)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克服分析自己的影响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
①内部动机(内在需要引起)
②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
(2)根据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①高尚的动机(利他主义)
②低级的动机(利己)
(3)根据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的远近关系
①远景性动机②近景性动机
(4)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①直接动机(直接兴趣与爱好)
②间接动机(社会观念/父母期望)
2.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1)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的倾向)(最稳定的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3)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赞许或认可)(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①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
②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③在难度中等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
(四)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强化的结果
2.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
(2)安全需要:寻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
(4)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
(5)求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审美需要:对美、秩序和平衡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实现自我理想的心理需要
七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1)匮乏性需要(前4个)(缺失性需要)
(2)成长性需要(后三个)
(3)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1)力求成功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有50%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
(2)避免失败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4.成败归因理论
(1)三维度六因素
①从因素来源维度看,能力、努力程度和身心状况是内部因素
②从稳定性维度看,能力、工作难度是稳定因素
③从可控制性看,努力程度是可控制因素
(2)归因指导
①习得性无助:当个体感到无论如何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②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的情绪体验教师要强调内部、稳定、可控制的因素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1)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分为结果期待与功效期待
①结果期待---结果②功效期待---坚持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①成败经验(最重要的因素)
②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似的人能否成功)
③言语信息
④情感状态
6.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
(1)能力观
①能力增长观: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增长提高,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②能力实体观:能力是固定的,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证明自己的能力,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2)四类成就目标定向
①成绩趋近目标:关心如何超越他人
②成绩回避目标:关心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
③掌握趋近目标:关心任务,掌握学习和理解
④掌握回避目标:关心如何避免不理解(完美主义者)
7.自我价值理论
(1)高趋低避型:“成功定向者”“掌握定向者”,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2)低趋高避型:“避免失败者”,从外部寻找原因解释失败
(3)高趋高避型:“过度努力者”,自我评价较高,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完美主义倾向
(3)低趋低避型:“失败接受者”,很少学习,焦虑水平很低,不因成功自豪,不因失败羞耻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造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学习迁移
(一)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1)正迁移(2)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1)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并列水平)
(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概括水平,有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1)顺向迁移(2)逆向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1)一般迁移(学习方法/原理/技能等)
(2)具体迁移(木---森)
(二)学习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1)代表人物:沃尔夫
(2)主张: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是最早对学习迁移现象做出系统解释的理论,认为迁移是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能力得到发展,迁移自动产生
2.共同要素说
(1)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2)主张:只有当两种情境中存在相同因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形状知觉”实验)
3.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1)代表人物:贾德
(2)主张: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转换说
(1)代表人物:苛勒
(2)主张:人所迁移的是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小鸡啄米”实验)
(三)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等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心向与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三、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重复识记,强调多感官参与、划线和圈点标注
(2)精加工策略:理解和记忆,方法有记忆术(编歌法/谐音联想法)、做笔记
(3)组织策略:列提纲/图示和表格/归类策略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学习活动前)(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
(2)监控策略(学习活动中)(自我提问/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学习活动后)(根据检查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3.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调节学习环境)
(3)努力管理策略(自我激励)
(4)资源管理策略(利用学习工具和社会性人力资源)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作用)
2.内化性原则(将学习策略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3.特定性原则(合适)
4.生成性原则(重新加工生产)
5.有效监控原则(监控每种学习策略的学习结果,以确定有效)
6.个人效能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