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

  •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及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发展的结构
      1.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3.顺应: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4.平衡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三山实验)③没有守恒概念④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①去自我中心性②思想可逆③守恒概念④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
      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命题推理②类比推理③思维的灵活性④假设—演绎推理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启示(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每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提出应该从微观发生发展层面、个体发生发展层面、种系发生发展层面(系统层面)、社会历史发展层面来评价人类发展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②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从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的过程。内化学说的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工具理论。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三、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一)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2.实验:嵌入图形实验(隐蔽图形测验)
      3.分类
      (1)场独立型:“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善于分析和组织
      (2)场依存型:“外部定向者”,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二)沉思型与冲动型
      1.代表人物:杰罗姆·卡根
      2.实验:匹配相似图形测验
      3.分类
      (1)沉思型: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深思熟虑的、分析性的、逻辑性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出较有把握的答案
      (2)冲动型: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就做出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
      (三)辐合型与发散型
      1.代表人物:吉尔福特
      2.分类
      (1)辐合型: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2)发散型: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四)整体型与系列型(序列型)
      1.代表人物:戈登·帕斯克
      2.分类
      (1)系列型:把精力集中到一步一步的策略上,提出的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2)整体型: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五)同时型与继时型
      1.代表人物:达斯
      2.分类:左优势脑是继时型加工风格,右优势脑表现出同时型加工风格
      3.特征
      (1)同时型: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方式,同时考虑集中假设并兼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整体型)
      (2)继时型: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检验完再。检验第二种,一环扣一环,直至把问题解决(=系列型)
      第二节中学生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一、情绪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特点:主观性/社会性/两极性(喜极而泣)
      2.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二)情绪的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2.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都受丘脑的控制
      3.阿诺德“评定—兴奋”说: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4.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三是相应的环境因素。其中认知的人的情绪起着决定的作用
      5.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包括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
      (三)中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
      1.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体验的迅速、强烈性
      (2)不稳定性(波动性)和两极□□替
      (3)情绪的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并存---一方面出现迅速而强烈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会对情绪表露做出纹饰
      (4)情绪体验的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的特点---情绪来的快、去的慢
      2.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敏锐的察觉情绪
      (2)平和的接纳情绪
      (3)正确调整情绪:宣泄/转移/调节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二、情感
      (一)情绪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二)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绪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忍受能力差
      三、情绪与情感
      ①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②情绪是外显和冲动的;情感是内隐和持久的
      ③先有情绪后有情感
      四、意志
      (一)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有两个威胁,但只能回避一方
      3.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4.双重趋避冲突:好几个目标,他们都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二)意志品质
      ①意志的自觉性②意志的果断性③意志的坚持性④意志的自制性
      (三)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7.促进学生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统合性(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4.功能性(作用)
      5.社会性
      6.复杂性(多面/多变)
      二、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一)气质
      1.气质类型
      (1)胆汁质(冲动/直率热情)
      (2)多血质(活泼好动/见异思迁/热爱交际)
      (3)黏液质(安静稳重/死板)
      (4)抑郁症(多愁善感)
      2.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①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
      ②多血质——适时引导、定期提醒,培养专一
      ③粘液质——耐心、多给时间
      ④抑郁质——委婉暗示;爱他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3.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
      (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老师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有说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坚持、自制等品质,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克服鲁莽和莽撞的缺点。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老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要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3)针对黏液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老师要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要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老师要对其多关心、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二)性格
      1.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克服困难)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智力活动中)
      2.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联系
      ①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②性格可以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3.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4.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
      1.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1)生理自我:1-3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3岁之后自我意识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一直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人格特质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二)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1.共同特质
      2.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典型概括)
      (2)中心特质(5-10个)
      (3)次要特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质)
      (三)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1.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
      2.根源特质(决定外显行为的潜在变量)
      (四)ABCD型人格理论
      1.A型人格效率高、进取心长,但是过于紧张、急躁,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2.B型人格安宁松弛
      3.C型人格好生闷气,过分敏感
      4.D形人格看待问题很悲观,是忧伤型人格
      四、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0-1)
      2.□□期(1-3)
      3.□□期(3-6)恋母恋父情节
      4.潜伏期(6-11)同性玩耍
      5.生殖期(11之后)
      (二)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婴儿期(0-1.5)信任vs怀疑
      2.儿童早期(1.5-3)自主vs羞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前期(3-6/7)主动vs内疚(帮助他人我快乐)
      4.学龄期(6/7-12)勤奋vs自卑
      5.青年期(12-18)同一性vs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亲密vs孤独
      7.成年中期(30-60)繁殖vs停滞
      8.成年晚期(60之后)完善vs绝望
      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能力的分类
      1.根据能力的构造可以分为一般能力(一些概括能力)与特殊能力(某种专业活动)
      2.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20岁之后达到顶峰,30岁之后逐渐降低)和晶体能力(一直在发展)
      二、能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人的智力包括两种因素及一般因素(G/关键和基础)和特殊因素(S)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可以区分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物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结构存在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4.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三、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能力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能力发展类型/能力表现早晚
      (二)影响智力的因素:①先天素质②早期经验③教育与教学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
      (三)能力的培养
      1.注意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1.交往方式的隐蔽性
      2.交往动机的多样性
      3.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二、正确处理中学生异性交往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异性吸引是正常表现,正常交往有利于学习进步和个性发展
      (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原则/适度原则)
      (三)了解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
      1.克服羞怯
      2.真实坦诚
      3.留有余地
      (四)引导青少年区分友谊与爱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