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风 ...
-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到了第二年七月,十七岁的况伯岚金榜高中。他文采非凡,更兼之相貌俊美,一派世家子弟风范,金銮殿试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皇帝龙颜大悦,御笔亲点探花。
没几日况文夙便请人去庆安侯府提亲,为长子求取刚刚及笄的嫡次女顾熙。
前一夜已况仲霖听到母亲谈起此事,虽早有准备,心内不禁沉重。顾氏长女为三皇子萧谨正妃,只这一桩亲事便将况氏绑到了三皇子这条船上。
眼见着况文夙热衷之心初露端倪,况仲霖忧心不已。自他转回往生后,无时无刻不思量如何将这来日大祸消弥于无形。况氏未来之难,明是为着况伯岚与敌国重臣的私情,实则因为况文夙对立储实在太过热衷。况仲霖虽然对官场之事无甚兴趣,然而他身担家主之责,更兼心思明透性情刚毅,料事十有九中,眼见君心已失,但父亲仍执迷不悟,甚为焦虑,也曾几次三番苦苦劝谏,只是况文夙又何曾将早存芥蒂的次子之言放在心上过?几次劝谏不过换来一番叱责。
此时他细细思之,前世父亲对己言充耳不闻,倒有多半是因为自己身为世家子弟,却无法为家门带来荣耀权柄,全无前途可言,偏偏又担了这尴尬的家主之位。若是自己文采武功俱是一时之选,父亲青眼有加,必有改观。只是这文字上确须天分,自己除非文曲星上身那是无法可想,没奈何,也只好着落到戎途上,这才奋发图强,博得青眼。然而他眼下不过十二岁,人微言轻,又顶得什么事?何况他也颇为犹豫,顾熙前世便是他长嫂,上孝公婆,下抚幼子,持家有术,十分敬爱夫君,对他们这些兄弟姊妹也是极好,他觉得自家嫂子便该是这样难寻的好女子。他思前想后,下定决心:总之这一世绝不会让兄长与人有不伦之情。
两家门第本来相当,何况况伯岚名声在外,果然过了几天顾氏便允了亲事,定在半年后成亲。郑氏自然喜气洋洋,阖府上下开始筹办婚事,一团忙乱。况仲霖却知几月后顾家主母便会因急病身亡,顾熙守孝三年,到了十八岁方嫁过来成为自己的嫂子,是以每日照常去督侯府不提。果然端午刚过,顾家主母便因了一场风寒暴病而亡,这亲事就此耽误下来,郑氏抹泪叹息,知道三年之内是不用指望媳妇上门了。
又过了两月,况伯岚忽然禀报父母要南下求学。
况伯岚背后是况顾两家,他又三甲出身,当朝几位重臣均存了栽培之心,放榜一月后委任吏部,这官职虽不高,却是实打实的历练。然而况伯岚诗书风流,只觉农吏是俗人俗物,又何曾放入眼内?在吏部任职四月,倒有两个半月告病。右相章之焕失望之余,干脆直接将他调入清贵的燕书苑――你既然喜欢风花雪月,便尽情的吟诗作对去吧,政事这等琐屑之事,就不要碰了。
如此安排自然令况伯岚心满意足,况文夙甚为失望,但他素来偏爱长子,不过略略一叹,便将此事撂下。姜燮与严从善闲时谈及此事,都是连连摇头。况仲霖在旁听了只垂下眼睛,十分欢喜:这朝廷风波诡谲,大哥这等文人骚客,还是老老实实的跟书画作伴为好。
可他这口气松得未免太早,没几日便传来况伯岚禀告父母要南下的消息,一时气息登时堵在胸口,不上不下,十分难受。
原况仲霖最郁闷之事便是明知兄长南下游学之际会邂逅俞峻,可却不知详情。
况伯岚成亲前曾三下江南,便是成亲后头几年也曾数次南下,到底他何时遇到这个命中孽障,又是怎样相遇,各种详情除了况伯岚自己,他人不过模模糊糊耳闻。至于况仲霖更是十六岁归府,与内情一概不知,而顾熙平素言笑如常,瞧不出半分闺怨,又怎么会想到自己素来尊敬的兄长居然和个男人有私情?若非那日偶然读到留书,又听到母亲在痛哭之际提及此事,竟然半点不晓。此时眼见旧事将重起,不由心中发急,暗自盘算:既然大哥是南下之时遇到俞峻,那只要不让他南下便好。
况文夙本来也不大愿意任长子远游,可是况伯岚振振有词:燕国武风大盛,便是读书人也多是走马任侠之辈,诗书较之其他各国远远不如。而江南乃是菁华宝地,身为书苑中人,又怎可不走上一遭?况文夙听他所言有理,想到自己年轻时候也曾去过那人文荟萃的江南,当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便也点头应允。
燕书苑本是文人汇聚之所,风气松懈,也没人当离开数月是什么大事。况伯岚正兴致勃勃的准备出行,不想事不凑巧,几日间竟莫名染上风寒。这病说重倒也不重,只是缠绵不去让人身虚体弱。待得大好时已逼近年关,父母健在,又如何能去异地守岁?待过了年便是一年之计,燕书苑气象也新了一春,这南下之事就此作罢。
接下来的大半年间风平浪静,待到了十月,秋潮袭来,于是况伯岚便又病倒了。
他蝉联病榻时,十四岁的况仲霖武功已小有所成。进境之速令严从善也啧啧称奇。他自然不知自己这个徒弟上一世武功便十分高强,此时不过是差了火候而已。在严从善这等名师悉心指点之下,况仲霖于兵事上也渐渐开了窍。其实他依旧不爱金戈铁马,然而每当烦闷的想摔书时,眼前便流过前世种种,登时警醒:手中所捧哪里是兵书,分明是自家父母项上人头,悚然之下冷汗淋漓,直恨不能头悬梁锥刺股,哪里还顾得上本心喜不喜欢,乐不乐意。
眼见这个徒弟武功渐成,对兵戈战事虽说不上多么热衷,然亦不落下风,为师者自然十分欣慰。这倒也罢了,严从善最欣赏之处却还在他的品性,虽不过是少年,竟有成人亦罕见的刚毅稳健,最难得冷静自持不骄不躁。年纪虽轻,却已隐隐显出名将之姿。而自家两个小子长子天资平平,幼子虽天赋不凡,性子却太过跳脱,为将自是流芳百世,为帅却要遗害万年,看来今后严氏盛名还要着落在这个意外得来的徒儿上。
他既存了此心,指导时况仲霖便愈发严苛,有时干脆就把他丢在京畿外的军营里锤炼。况仲霖此世身负重任,更知这是恩师一片苦心,是以读书练武更加刻苦,对待老师更是尊敬之至。
严从善面上虽不动声色,私下和姜燮谈及却是掩不住一脸得色。
姜燮也连连称奇。他乃是况氏亲眷,如何不知这孩子少时虽然沉静稳重,却对文武两道都看得甚淡,抓周时更抓起了一把拂尘,恨得况文夙咬牙切齿,几乎要将这个周岁小儿揍上一顿,而近几年不知为了什么居然开了窍这般刻苦学艺。
他向况文夙谈及严从善称赞,况文夙口中一派谦逊,“哪里哪里,这个不成器的东西,不败坏督侯府的名声我已经谢天谢地,哪里还指望他出人头地?”实则自斟自饮了好久。
这一年秋天,况伯岚又病了两月。
转过年况仲霖十五岁,总算勉强有了在父兄前议事的资格,当他听到况伯岚再度提到江南之事,心中叹息。
总不成让大哥再病一场。这几年他接二连三的病,虽然全然无恙,但这身体不好的名声却也和这探花郎的诗情相貌一样传得沸沸扬扬。顾氏三番两次的派人过府探望,看样子对嫡女嫁的是不是个药罐子颇有疑虑。
最重要长兄对南下之事十分热切,能防得了一时,却防不了一世,终须让他去一趟息了心思才好。
况仲霖站在兄长身后听他滔滔不绝,手按剑柄,目光转冷:与其一昧严防死守,不如来个釜底抽薪。
逮住见到那俞峻,二话不说,直接宰掉永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