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日] 岩井俊宪著,孙律译.阿德勒的生活法则:开启“无压”人生.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27.
习惯1接受“真实的自己”(节选)
接受“过去的自己”
“那时候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好了……”“那一年的经历堪称灾难,真想抹除这段记忆……”这样的抱怨是否似曾相识?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希望能“用橡皮擦擦去高中时代的记忆”。
高中时,我所在的班级属于尖子班,同班同学都志在考入重点大学。但是,那时的我热衷于田径运动,对成绩毫不在意,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最近你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归根结底还是田径的影响。别再顾着玩了,专心于学业吧!”因为班主任的这番话,我不得不在高二时放弃一度痴迷的田径运动。
那时的我连阿德勒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阿德勒心理学基础①“自我决定性”。因此,我全然意识不到这其实是自身的选择,反而认为是受人胁迫,因此归咎于他人(老师)。
而且,此后的高中生涯也是黯淡无光。起初我只是对“强迫自己放弃田径运动”的老师耿耿于怀,后来由于成绩不见好转又迁怒于田径本身,认为“沉迷田径运动导致荒废了一年,所以学业跟不上”。
之后踏上社会,往事依然不堪回首,因此我才会希望“用橡皮擦擦去高中时代的记忆”。
然而,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过:“所有的经历本身并不决定成败,我们无须为之沮丧或者痛苦,而是要以此为鉴,从中汲取营养。因此,经历并不能决定什么,我们对经历所赋予的意义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沉迷田径运动直到高二”“因为担忧成绩而放弃田径”“放弃田径之后依然成绩不佳、浑浑噩噩地度过高中”……这些只是单纯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虽然我曾希望抹去高中时代的记忆,但是不可否认,正是黯淡的高中生涯激励我此后奋发图强,这才有了今天的我。
如今年逾花甲,此番感受更为强烈。
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是本章重点介绍的良好习惯。“真实的自己”不仅包括“现在的自己”,也包括“过去的自己”。
“当初那样做就好了”“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烦心”……总有一些失败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因为曾经的失败而愤愤不平的人想必也不止我一个。
尽管我们不能抹除痛楚和失败,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其新的意义。
不必单纯以好坏评判过往的经历,对于今后的人生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这便是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积极进取”。
挫折让人有所启发;懊悔的经历催人奋发图强;正因为遭遇切肤之痛,所以更能宽以待人。关键在于,既要接受当前的自己,也要接受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