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日] 岸见一郎著,郑舜珑译.勇气的源泉:岸见一郎全解阿德勒.果麦文化.2023:104.
第二章 从“原因论”到“目的论”——不找借口的勇气(节选)
大人的情况就稍微复杂些,但基本上还是一样。以孩子请假不去上学的例子来说,小孩子要先订立一个不去上学的目标,然后想办法把它化为可能,也就是创造出能够说服父母亲的症状。这和罪犯以自己贫穷、性格易怒作为理由一样。一开始,他必须先有犯罪的目的,然后再找一个理由将此目的正当化。
这些理由被拿来当作原因。利用某个原因来说明目前发生的事情或状态,阿德勒把这样的行为称作“因果关系的假象”(《自卑与超越》)。所谓的“假象”,指的就是实际上并没有因果关系。意思是,本来没有因果关系,但当事人表现出让人觉得有因果关系。
阿德勒举了下面这个例子。有一只经过训练后会跟在主人身边走的狗,某天它被车撞了。这只狗很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之后,它又跟着主人出门散步,但只要走到发生事故的“那个地方”,它就开始害怕,裹足不前,一动也不动。之后,它甚至连靠近那个地方也不敢(《自卑与超越》)。
以这只狗的例子来说,这是属于PTSD的案例,它把遭遇事故的原因归咎于场所,而不是自己的不注意或经验不足。我在念中学的时候曾遭遇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有一阵子我真的一点都不想靠近那个地方。但上学的路只有一条,我没办法避开。其实,发生事故的“场所”本身并没有什么恐怖的地方,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假设主角换作是一个时常不想去工作的人,发生事故之后,就可以拿它来作为自己不去上班的理由。一开始他走到遭遇事故的场所,内心会觉得不安,心脏跳动得非常快。到了后来,连靠近那个场所的附近都会出现这些症状。要不了多久,这个人一定会变得连踏出家门一步都不敢。
对当事者来说,他可能会把遭遇事故作为不敢踏出家门的原因。但是,拥有同样经历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不敢踏出家门。遭遇事故和无法外出,这两件事情原本并没有因果关系,但却在这时候被拿来当作理由。
假设同样的经历都会发生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过去的经验会决定自己现在的状态的话,那么所有的治疗、育儿、教育都无法发挥作用。因为,这意味着不管是治疗、育儿、教育都无法引导人改变自己现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