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引用自:叶秀山著.叶秀山全集·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322.
2.“人是万物的尺度”
被黑格尔誉为“伟大的命题”的普罗塔哥拉斯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不像后来的哲学家解释得那样复杂玄奥,但的确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在当时也是一个震撼传统的思想解放。
我们知道,所谓“尺度”(measure,λ?γο?),本来是南意大利哲学学派传统的概念,在古代,无论毕达哥拉斯的“数”或赫拉克利特的“λ?γο?”,都朴素地孕育于宇宙万物之中,因而“尺度”也就是在朴素意义上的万物的“规律”。不仅如此,由于古代思想的朴素性,既然宇宙万物归于一个“始基”,于是“尺度”同时也自然就与“始基”相结合。也许米利都学派的“始基”“水”作为?π?ιρον是“无度”,至少南意大利学派的“始基”“火”则是“有度”的。
巴门尼德把万物与“尺度”分离开来了,把“度”抽象化,使“一”、“必然”、“有度”、“λ?γο?”成为“真理”,而万物之现象被贬为“意见”。德谟克利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这两者结合了起来,但保留了不可感的原子,与在虚空中组合成可感的万物相区别,万物的根本的“尺度”就在“原子”与“虚空”本身。普罗塔哥拉斯则更进了一步,根本否认巴门尼德的“一”,根据感觉主义认识论原则,把一切归结为人的感觉,于是巴门尼德的“真理”不复存在,只剩了“意见”。这种“意见”又不是古代米利都学派的“?π?ιρον”,不是“无度”,仍然是“有度”,“尺度”就在“意见”本身,人就是“尺度”,人就是“原子”。
我们已经看到,普罗塔哥拉斯的这个思想,一方面是自赫拉克利特以来包括德谟克利特在内的认识论上的感觉主义的必然产物,另方面,也是当时希腊民主制繁荣的自然反映。联系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句名言是当时希腊自由民的精神写照。
根据记载,这句话原文是:
π?ντωνχρημ?τωνμ?τρον?στ?ν?νθρωπο?,τ?νμ?ν?ντων???στιν,τ?νδ?ο???ντων??ο???στιν(D.80,B1)。
这句话前半句没有文字上的问题,可以译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人”。但这个问题,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只有在近代把“人”抽象化了以后才能发生;在古代,“人”就是活生生的、感性的存在,就是一个个的活人。所有的记述都证实了这一点(参阅D.80,B1柏拉图的记述,以及A13,A14,A17,A19,A20,A21a,B14等)。后半句话语言上很费解,这种语言显然是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或者说是针对爱利亚学派的,我们把“??”当成“how”(如何)解,把它读成:
如果万物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如果不存在,是怎样不存在的。
这样全句的译文就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万物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如果不存在,是怎样不存在的。
我们感到,这样全句的矛头则集中针对爱利亚学派,意思变得更加清楚,即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其尺度都是人。
对于这句话现在有一部分学者更进一步区别了“主观主义”的理解和“相对主义”的理解,前者指可感之属性不存在于对象之中,后者承认存在于对象之中而只是各人感觉不同。从原则上来看,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一致的,如果明确承认可感属性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则就有真假问题,而普罗塔哥拉斯显然是取消了感觉的真假问题,甚至认为一切感觉都是真的,这样也就取消了客观的真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