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美食传承 ...

  •   如果说技能的习得也与基因遗传有关,那么我妈妈应该继承了我外婆在饮食方面的学习能力。只不过由于迥然的外部条件影响,两人习得的方向大相径庭。

      我妈妈下乡回城,顶外公的班进入单位,先是在单位的公营商店上班,后来商店被单位关闭,她又被分配到食堂上班,直到下岗。

      我妈妈在食堂主要学习和从事白案。白案的早班从凌晨3点开始,和面切肉切菜和馅切馒头卷花卷包包子,炖骨头汤炒臊子炸辣椒油……忙活到早上7点,食堂开门,又接着烫粉。等到上午的上班铃响起,她就下班了。

      按理说,我妈妈对于红案不怎么熟悉。但是单位为了提升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组织了所有工种的职业培训,包括厨师。我妈妈先后参加了4次培训,通过了高级技工的评审,红案水平直线上升。于是在那些物资不甚丰富、资讯极不发达的年岁里,我妈妈便成了外婆家年夜饭上扛把子的大厨,弥补了外婆做饭难吃的缺憾。

      我外婆做饭难吃到什么地步呢?举个直观点的例子,二表妹初中时中午在外婆家蹭饭,每天中午回家,宁愿自己煮土豆片来拌辣椒,也吃不下外婆炒的肉末。她老人家年轻时在乡下老家,一年忙活到头,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做出美食并不是她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我外婆习得的关于饮食方面的技能是做甜酒、做粑粑、做豆瓣酱、做霉豆腐。中秋过后,天气不再炎热,正是做霉豆腐的好时节。外婆将洗干净的豆腐切成3厘米见方的小块,均匀地铺在放了稻草的簸箕里,盖上一张干净的白布,放在阴凉处等待发酵。一周左右,豆腐块上就长满了细细的白毛。她将豆腐上的白毛擦干净,用刷子给每块豆腐刷上高粱酒,再把豆腐放进装着辣椒、花椒、细盐等调料的大盆里滚一道,最后一块块地裹上青菜叶子,放进坛子里二次发酵。

      我小时候很挑食,不喜欢吃菜,也不喜欢吃肉。到了外婆家最期待的,就是撩几张裹着霉豆腐的菜叶子,咸香辣爽,配着热乎乎的猪油拌饭,就能避免因吃不下饭而被迫下咽的“竹笋炒肉”。

      我外婆和外公成亲后,作为家庭主妇跟着外公从乡下老家去到遥远的小镇,又从小镇调动到更远的县城。那时家里人口众多,外公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7口人,外婆便在家务之余,做些缝补工作来补贴家用,也时常发些霉豆腐、豆瓣酱到集市上售卖。

      后来我外公退休,我妈妈和二姨顶了外公的班进入单位,家里境况渐渐好起来,外婆还是放不下她的副业。

      “不做这些,我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

      那时我们家早就随着外公工作调动搬到县城城郊。外婆听不进子女们的劝告,在赶场的日子里,把做好的霉豆腐、甜酒装进和她一样高的大背篓里,穿着自己做的布鞋,顶着秋日早晨的薄雾,慢慢走到城里热闹的菜市场。背篓还没放下,她就被热情的大姐大妈们围了起来:“张孃,今天怎么这么晚?我们等了你好久呢!”

      一背篓的霉豆腐和甜酒,用不了一个上午就售卖干净,外婆又顶着中午的大太阳慢慢走回家。

      我二姨年轻时候,是一个爱赶时髦的姑娘。现在上了年纪,也变得唠唠叨叨。过年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磕瓜子聊天,她总喜欢提起年轻时在菜市场门口碰到外婆的事情:“老妈背着一大筐子霉豆腐,个把小时就能买完,有时去晚了,好多人就站在她平时摆摊的地方等,还有人跟她预约水豆豉呢。”

      我妈妈就会习惯性地接过话头:“老外婆做的黄粑最好吃,切开来一颗颗糯米又圆又饱满,也不知道她怎么选的米。”

      我们小辈子就会惆怅地看着盘子里的煎黄粑叹道:“可惜你们几姊妹都没有学到外婆的手艺,我们也只能吃些买的了。”

      二表妹则一脸庆幸:“还好没学到外婆的手艺,不然大过年的,我还得吃辣椒拌土豆。”

      大家都笑起来,外婆年纪大了,耳朵不怎么听得见响动,看着子女们在笑,也跟着咧开嘴笑得大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