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章 ...
三天后,五月十五,卯时刚过。
天色还没有亮透,汴安城天宁寺东门外的京绫绣巷已经人声鼎沸。两侧的绣坊早已开门,店员从寅时起,已经忙忙忙碌碌了好几个时辰,洒扫、擦拭、挂起彩带和悬旗,争相地摆出自家的绣品绝活。有绣着花鸟、人物、山水的丝绸布料,还有各种服饰、鞋帽、扇子、经袱、荷包、手帕以及香囊。除此之外,还有寺院师姑绣制的佛像、经卷封套以及寺庙装饰。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者推着一辆小车,缓缓地朝绣巷东北方向的集市走去,车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刺绣工具和原材料。老者沿路走,沿路跟绣坊的伙计们高兴地打着招呼:“你们今天真够早啊!”
“不早啦,葛老爷子!”一家绣坊的绣娘探出头来说道:“集市里怕是都没有摊位了!我刚去看了一眼,今天多了不少茶坊、酒铺和热食铺,就连杂剧表演都多了好几个!”
老者听罢,双眉一挑:“哟!大意了!没想到今天这么多人!”
“是啊!您老可要走快些!”绣娘说罢,朝她身边的一个小伙计招了招手,伙计伶俐,小跑着到了老者面前,接过推车道:“我先帮您推过去占个摊位,您跟在后面快些来吧!”
老者一边笑着道谢,一边感激地朝绣娘拱了拱手,快步地跟在了小伙计的身后。
天宁寺的京绫绣巷是汴安城最有名的绣品买卖市场,所有技艺高超的画师、绣女和刺绣工匠都在这里谋生。他们的绣品色泽多样、风格独特、纹样甚为丰富,即便是刚刚开张的官营绣坊也远远比不上。每逢朔望之日,天宁寺绣坊京寺绫都会牵头举办庙会,但这次与往日不同,这次的庙会由官营绣坊牵头,主事者是少府监官营锦绣院的监事程巩。
“有劳师太了!”程巩今日未披官袍,坐在集市的一家糕点铺前,摊位临街而设,坐在他对面的是京寺绫的主事法慧师太。
师太淡淡回应道:“监事无需多礼。”
“这是应该的。以往的庙会由您带着民间绣坊一力操办,我锦绣院仅偶尔参与,今次庙会是我喧宾夺主,要感谢师太把这风水宝地借给我用。”程巩言罢,把一盘花糕往师太面前推了推:“这是南城香雪斋的糕点,他们的玫瑰花糕汴安一绝,是我今日专为庙会请来的。师太尝一尝。”
法慧微微颔首,眼帘低垂,默然不语。
程巩见状,顿觉不快,我不过客套几句,你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于是程巩直接问道:“师太这是何意?”
法慧眉目不动,声静如水:“贫尼说过,我不关心谁操办庙会,只要锦绣院撤销前日发出的定价清单即可。”
程巩不耐烦地把头扭向一边,强压怒火:“这件事,我也说过多次。统一定价就是要保护中小商铺。不知是师太您固执己见,还是那帮民营绣坊不识好歹?”
师太抬眼,目光如电,盯着程巩,一言不发。程巩自觉失态,连忙拱手致歉:“官营自有官营的好处。今日庙会,朝中官员和家眷都会来捧场,这些贵人都是平日里绣巷里这些店铺接触不到的。”
“自锦绣院开张以来,监事可知有多少民营店铺关门歇业?”
“关门歇业?这从何说起?看看这绣巷,挨家挨户,哪家不是生意兴隆?”
“除绣巷外,汴安城还有上万家小型生丝铺、采帛铺、丝锦铺,这些店铺里,十之八九已经难以为继了。以绢举例,现正值初夏,绢价已比之前有所上涨,再加上各家都需采购和加工丝绸,从夏到秋,绢价还会一路攀升。但依现在锦绣院给出的定价,监事认为,各家商户该如何经营?”
“师太要给行业新政多一些耐心。再者,商户如若真的有困难,还可以跟官营坊借贷。其实,这问题的关键不在官营的定价,而在您刚提到的‘一路攀升’!”程巩义正言辞:“锦绣院的定价,正为平抑物价。”
法慧师太轻轻摇头,语气平和但不容置疑:“监事不必跟我争论价格的高低。高与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定价是否可行?依照往年的规律,绢价虽涨,但不过是在每匹1000~1300文之间波动,现在锦绣院定价每匹600文,店铺如何卖?”
程巩欲言又止,法慧继续说道:“还有监事刚才提到的绣巷。贫尼恳请监事给绣巷的各家丝绸绣坊留条活路。锦绣院不可独占整个丝绸行市。”
程巩脸色一沉,将花糕拉至自己面前,捻起一块边品尝边说道:“师太,眼下的局面早已是大势所趋。天宁寺向来顾全大局,我劝您还是早做打算,不要固步自封。”
师太缓缓起身,声音依旧平和:“监事,贫尼相信锦绣院的初衷,但谁人没有私心?”法慧说罢,转身离去。
私心?程巩揣摩着这两个字的意味,面色阴晴不定。她指谁?难道她知道了些什么?是……韩副使?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创作这部小说时,我脑海中一直浮现南宋才女严蕊的身影。她清丽脱俗、柔中带刚,像无数宋代女子一样,将智慧与坚韧绣进诗词与针脚之中。 苏葳与苏蕤是一对双生姐妹,一人善针线,一人擅谋略。她们像镜中彼此,又各自承担命运。在她们的身上,藏着我想象中“古风女性”的模样:细腻、坚定、自成光芒。 “花落花开自有时”,愿这场故事,亦如绣图般葳蕤生花,绽放于纸上与人心。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