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婚礼(1) ...
-
婚姻是什么?
有人说,婚姻和恋爱不同,婚姻就是一日三餐,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看清你所爱的人,才知道自己是否不幸。
也有人说,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两个合伙经营一间公司,如何配合,如何共赢,如何把这个公司经营得如火如荼。与其全凭一时情感,不如多几分理智。当然,这是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没有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能换来一个真正完整的家庭。
对于婚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在婚前认定要嫁一个“对你好”的人,婚后却发现,对方本身“是好人”才更靠谱。但也有人觉得,即便对方是好人,婚姻中遇到的变数也太多了,情况太复杂:经济问题、孩子问题、婆媳家人问题、性问题……桩桩件件,没有人敢打包票说能完全掌控婚姻的航向。
以上这些思考,都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关注自我意识才逐渐引发的。
然而在多年以前,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婚姻的定义可能简单得多——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然后生儿育女,一辈子也就这样过去了。与此同时,农村里的婚姻又极其复杂,因为它关乎家族的脸面、声誉,结婚有各种繁琐的礼节,需要宴请全村,风光大办。一旦离婚,夫妻两人甚至两个家庭,往往成为十里八乡茶余饭后的长久谈资,离婚要承受着极其高昂的“社会成本”。
清泉乡的这些老人们,大多在大山里土生土长,一辈子没走出去过。但时代终究在变,年轻人去城里闯荡,去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或网上冲浪,看到了新鲜事物,接受了新式思想。当他们回村,也带回了不一样的认知。人们开始在懵懂中摸索自我的人性需求,探寻婚姻的意义,于是,“离婚”这个曾经讳莫如深的概念,也开始在闭塞的乡村里悄然蔓延。
这些对即将迈入婚姻的赵国亮和王秀梅而言都是虚无缥缈,此时他们没有精力去思考那些大道理,他们是不再是老一辈传统的结婚生子,接受了千禧年后新时代文化的冲击,婚姻是爱情后的结局,也认为都会一直幸福下去。
这些宏大的婚姻探讨,对即将结婚的赵国亮和王秀梅而言,都显得虚无缥缈。此刻的他们,没有精力去深究那些大道理。他们觉得自己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将婚姻简单地等同于“传宗接代”,自以为自己接受了在千禧年后新时代文化,坚信婚姻是爱情的必然归宿,也笃信这份幸福会一直延续下去。
婚姻制度也许是在变化,但人性确始终如一。
2005年的初春,赵国亮和王秀梅两人举办了婚礼。
这场婚礼和村里以往举办的一样,都是赵家老两口邀请亲朋好友,村里的乡亲们前来帮忙。在婚礼前一天就开始安炉子,杀猪、杀鸡、杀鸭、杀鱼等,各种食材堆满临时搭起的案板,忙活一天,村里的乡亲们就吃个简单的饭菜。第二天才是正式的婚礼,村上有专门负责记帐的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们,写得一手好字,专门坐在一张长桌子前,登记前来的宾客和礼金;然后请的是当地的能说会道的人来帮忙主持婚礼,让新人的朋友们在一旁起哄、笑闹,充当氛围嘉宾。晚饭后,便是村里人最喜欢的活动——组局打牌,喝酒聊天,往往要闹腾到深夜。
但,这场婚礼和村里又有些许不同。
最显眼的,莫过于两位新人的颜值,成了村里人津津乐道的美谈。
“赵家的大儿子娶了个老漂亮的女孩,真的是会挑得嘞!”
“赵家的大儿子也是长得相当不错得嘞!好多妹妹们都想嫁给他,街上卖粉的张姐不就是跟赵家老两口提了好几次嘛,不过没看上人家闺女。“
“这两人般配得嘞!郎才女貌,两人的娃不知道得多好看。”
其次,赵国亮家成了村里第一个请了专业摄影师记录婚礼全程的人家。赵国亮专门跑了一趟县城,请来了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傅,架着那台村里人罕见的DV摄像机,穿梭在人群里,拍下每一个热闹的瞬间。这在当时的清泉乡,可是非常时髦的。自打这以后,村里但凡条件稍好点的人家办喜事,也都学着去请摄影师了。
由于村里的小孩和老人们很少见到这种新鲜玩意儿,他们纷纷跟摄影老师互动。摄影老师录上了:没有抢到红包就坐在地上哭闹打滚的小孩儿;酒席上,一盘白灼大虾刚端上桌,全桌人便一拥而上,瞬间光盘;老年人围坐在炭火盆边,烤着火,嗑着瓜子和花生,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帮忙的乡亲们,切菜的刀工麻利,炒菜的锅铲翻飞,端菜的健步如飞,洗碗的流水作业,井然有序却又热气腾腾;饭后,一桌又一桌的人围着打牌打麻将,有闲玩的,也就是不赌钱,也有赌钱的。不过这两种休闲娱乐很好区分,闲玩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其中有女性,而赌钱的基本都是男人,年龄不限,有年轻的男人,中年的男人,还有老年的男人。另外还有一大特征就是:很多人围观,如果一桌子旁围观的人越多,说明这桌人赌得越大,越刺激。
以往的牌桌上是有赵兴强的身影的,他也是个老熟人。但今天的他有太多事情处理了,要和村上管事的人交代事项,要接待亲友,尤其昨晚杨红翠的话在耳旁萦绕了一晚上。
“赵兴强,明天的事情特别多,聂三儿那边管事的要找你,你得随时出现,不能给我在牌桌上呆着。另外,我爸妈过来你还得陪着,你平时爱打牌我也就不管了,但是明天你要是在牌桌上,你自己想想人家怎么看我们。这可是咱儿子的大事,你千万不能给我出漏子,不然我给你拼命!”
所以,摄影师的镜头里,同样捕捉到的了赵兴强和杨红翠这对老夫妻忙碌得近乎焦头烂额的身影,他们出现在婚礼现场的每一个关键角落:迎客、安排座位、协调上菜、敬酒、送客……
在另一边,新房小屋里,赵小英和她的好朋友杨敏缩在角落里,偷偷打量着光彩照人的新嫂子王秀梅。
“天呐,你嫂子也太好看了吧?跟海报上的明星似的!”杨敏小声惊叹,语气里满是羡慕。
赵小英没说话,只是用力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身上崭新的红棉衣。这是年前二哥赵智民从广州给她带回来的新年礼物。大哥赵国亮结婚前也带她去店里挑过衣服,满墙花花绿绿,她却总觉得不如二哥选的这件好看。今天,她特意穿上了这件最珍惜的红棉袄。
可此刻,看着端坐在新床上、被众人簇拥着的王秀梅,赵小英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嫂子的脸上画着她只在电视里见过的时髦妆容,嘴唇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头发盘得精巧别致,还点缀着亮晶晶的小发饰,整个人都在发光。旁边她的朋友们也都穿得光鲜亮丽,但人群中最耀眼、最能吸引所有人目光的,依然是她。赵小英心里突然有点释然,又有点酸涩:显然这不是衣服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秀梅嫂子,天生就是个美人胚子,又高挑,皮肤又白,当然穿什么都好看。
现在的她和这个新嫂子还不算特别亲近,但感觉她人还是特别好。之前来家里,还偷偷给自己塞过从城里带来的、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还有那种闪闪亮的蝴蝶结发夹,特别漂亮。这些东西,大哥赵国亮从来没给自己买过。而且,王秀梅只比二哥赵智民大几个月,比自己也就大三岁,没有和大哥之间那样的年龄差而带来的隔阂感。所以,赵小英对这位新嫂子,天然就带着几分亲近和好感。
“新郎官来喽!要给红包才能进门!红包不够大,门儿都没有!”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是王秀梅的好朋友李春阳她们,嘻嘻哈哈地把新房的门堵得严严实实。
“开门开门!红包来了!”门外是赵国亮的声音,带着笑意和急切。
一个又一个红包从门缝底下塞进来。女生们捡起来,打开看看,笑着摇头:“不够不够!诚意不足!现在还打不开!”
“再不开门,我们可把新郎官拐跑啦!”门外的人有些着急了,一个促狭的声音响起,“今晚咱们兄弟伙一醉方休,喝个通宵!让新娘子独守空房去咯!”
李超的话一出,房外房内的人都大笑出来,随后给开了门。只留下还不太懂话里音的赵小英和杨敏在那傻站着,不知道她们在笑什么。
原本新郎接亲是在女方那边,堵房要红包也是在女方家里,但是在男方这里都是年轻人,都是两位新人的朋友,大家就是闹洞房,闹了几句后大家也就识大体的散了。随后赵国亮便拉着王秀梅出去跟朋友们一起喝酒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