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风味之争 ...


  •   虎犇食品研发中心,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息——消毒水、发酵菌群的微酸、以及各种辣椒原料被研磨加热后逸散出的、或浓烈或辛辣的分子。但此刻,空气却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

      “老大!完了!又来了!” 助手小林顶着一头乱发,指着第十组小型恒温发酵罐上疯狂闪烁的红色警报灯,声音带着哭腔,“乳酸菌群又超标了!pH值跌破3.8!这都第十次了!”

      十个独立的玻璃发酵罐,像十个沉默的微缩宇宙,静静矗立在恒温控制台上。罐体里,粘稠的红棕色酱汁正缓慢地旋转着,细微的气泡不断上涌破裂。

      景川站在控制台前,白大褂皱巴巴的,眼下的乌青浓重得像是被人揍了两拳,下巴上也冒出了青色的胡茬。他死死盯着七号罐旁边的电子显示屏,上面跳动着实时数据:温度:18.0℃,湿度:85%,pH值:3.75(↓)。

      他手里捏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来自第七号样品的初始风味物质分析报告。报告上,代表柠香椒独特风味的几个关键峰值都清晰地标注着。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赌上职业信誉换来的唯一机会。

      然而,现实是冰冷的。前面九组不同配比、不同菌种、不同发酵参数的小样,在开罐品评时,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要么辣得粗暴单一,掩盖了所有的香;要么酸味过早突出,变得尖利刺口;要么香气沉闷浑浊,失去了柠香椒那山野精灵般的灵动感。更糟糕的是,乳酸菌群失衡的问题反复出现,将精心调配的风味结构搅得一团糟。

      景川的指尖用力按着太阳穴,试图压下那阵阵胀痛。实验室的空调冷风呼呼地吹着,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焦躁。他需要灵感,需要一个突破口!

      他烦躁地掏出手机,几乎是下意识地划开了那个他偷偷关注、却从未互动过的抖音账号——“栖云风物志”。

      手指无意识地滑动。最新一条视频跳了出来。没有音乐,没有解说,只有最原始的山野之声。画面里,是青峦山螺田坳的清晨。薄雾如纱,笼罩着层叠的梯田。镜头缓缓推进,聚焦在一株挂满青白椒果的柠香椒植株上。

      特写镜头下,一颗饱满的露珠,正悬挂在尖尖的椒角上,颤巍巍地,折射着初升的阳光。就在那露珠即将坠落的瞬间,视频巧妙地切换了角度,变成仰拍——露珠滴落,消失在下方一片铺满厚厚青苔、湿漉漉的古老晒场石板上。石板的缝隙里,生长着细小的蕨类植物。

      视频很短,只有十几秒。配文依旧是丰柠的风格,简洁到近乎吝啬:“朝露待日晞。”

      景川的目光死死定格在那片湿漉漉的青苔石板上。露珠滴落,渗入石板缝隙,渗入潮湿的青苔……一个近乎荒谬却又无比清晰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劈入他混沌的大脑!

      湿度!夜间返潮!

      他猛地抬头,双眼因为激动而布满血丝,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亢奋:“湿度!是湿度波动!古法晒场!夜间返潮率!”

      小林和实验室里其他几个熬得两眼通红的同事都愣住了,茫然地看着他。

      “我们一直恒定在85%湿度!”景川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手指激动地点着控制台屏幕,“但柠香椒在原生环境里,在丰柠家的古法晒场上,它经历的是什么?是白天阳光曝晒下的相对干燥,和夜晚山间冷雾沉降带来的急剧返潮!这种自然的、周期性的湿度变化,才是激活某些特定风味物质转化的关键!我们模拟的恒定环境,是死的!它需要的是活的、有呼吸的湿度变化!”

      他像疯了一样扑向控制台的主控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第七号发酵罐的参数设置界面。小林等人终于反应过来,立刻围了上来。

      “快!重新设定湿度曲线!”景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给我接入气象数据库!调取栖云山螺田坳最近一周的夜间相对湿度变化数据!精确到每小时!模拟那个自然波动!白天湿度降到75%,傍晚开始阶梯式上升,凌晨达到峰值90%以上,维持两小时,然后缓慢下降!”

      实验室里瞬间忙碌起来。键盘敲击声、仪器启动声、低声的讨论指令声此起彼伏。新的湿度变化参数被迅速写入第七号发酵罐的控制程序。恒温箱发出轻微的嗡鸣,代表着新一轮的、更接近自然的发酵旅程开始了。景川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条新设定的、如同山脉起伏般的湿度曲线,疲惫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三天后。省城儿童医院。

      消毒水的气味弥漫在拥挤的走廊里。丰柠紧紧攥着小石头的手腕,孩子瘦小的胳膊上还按着棉签,刚刚抽完血。小石头脸色依旧蜡黄,但精神似乎比之前好了一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穿白大褂的人。丰柠的另一只手里,捏着几张刚刚缴费的收据和一张印着“吴秉仁专家号”的预约单,指尖冰凉。预约单上专家挂号费加上初步检查的费用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上。

      就在这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她拿出来一看,屏幕上跳动着景川的名字。犹豫了一下,她接通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喂?”

      电话那头没有寒暄,景川的声音直接传来,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丰柠!第七号样品!成了!柠檬醛峰值锁定了!还有那种矿物感的萜烯物质!图谱完美!就是它!我们准备用它作为核心数据,正式启动柠香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丰柠握着手机,听着景川激动的声音,一时间有些恍惚。柠檬醛?萜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这些遥远而陌生的词汇,与她此刻身处的充满消毒水味的医院走廊,与她手里那张沉甸甸的缴费单,形成了荒诞的对比。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边仰着小脸、眼神懵懂的小石头。

      “嗯。”她应了一声,声音干涩。目光落在缴费单上那个刺眼的数字上,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低低地说:“知道了。” 她挂断了电话,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鬼使神差地点开了信息界面。看着景川那个灰暗的头像框,她犹豫着,手指在键盘上缓慢地移动,最终,只敲下了两个字:

      “收到。”

      点击发送。信息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悄无声息。

      虎犇食品总部会议室。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坐满了人。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焦香和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桌尽头,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精心制作的PPT,标题是醒目的黑体字:“‘火山椒’替代方案可行性分析及成本效益评估”。

      站在幕布旁的刘副总,一身笔挺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用激光笔指点着屏幕上的数据柱状图,声音洪亮而充满说服力:

      “……综上所述,我们推荐的‘火山椒’品种,辣度稳定,货源充足,规模化种植成本可控。最关键的是,其每吨采购价比柠香椒预期成本低六万元以上!各位!”

      他环视全场,目光尤其在几位大股东脸上停留,“在当前的资本环境和市场竞争压力下,‘降本增效’才是硬道理!我们不能被一个虚无缥缈的‘非遗’概念和所谓的‘独特风味’绑架,把有限的资源赌在一个产量极不稳定、运输成本高昂、完全依赖单一山区农户的原料上!这是巨大的风险和不负责任!”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几位股东交头接耳,频频点头,显然被“每吨省六万”这个数字打动了。景川坐在靠后的位置,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面前的桌面上,摊开放着那份来自第七号样品的、标注着关键风味物质完美峰值的气相色谱图报告。

      “景总监,”一位头发花白的股东将目光投向景川,语气带着审视,“刘副总的方案,数据很扎实。你坚持的那个‘胭脂泪’,除了几张风味图谱和一个还在申请中的‘非遗’名头,还有什么实质性的、能说服我们承担如此巨大成本差异的理由吗?风味再好,消费者能尝出六万块一吨的差别吗?”

      会议室里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景川身上。刘副总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好整以暇地看着他。

      景川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立刻去看那位股东,也没有看刘副总,而是径直走到主控电脑前,拔掉了刘副总PPT的U盘,插上了自己的。手指在触摸板上快速滑动几下。

      “唰——”

      投影幕布上的内容瞬间切换!

      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柱状图,而是一张极具冲击力的高清照片:景川本人,站在栖云螺田坳的最高处,狂风几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手里高高举着的,不是产品,而是一台专业的手持式高精度风速计和温湿度记录仪!照片的背景,是云雾缭绕、层峦叠嶂的壮丽梯田。

      紧接着,照片缩小,占据了屏幕一角。占据主屏幕的,是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实时数据流!蜿蜒曲折的线条在屏幕上疯狂跳动、交织:

      一条代表温度的蓝色曲线,随着海拔高度和一天中的时间剧烈波动;

      一条代表相对湿度的绿色曲线,清晰地展示着白天干燥、夜晚急剧攀升至饱和的周期性变化;

      一条代表光照强度的黄色曲线,峰值对应着正午炽烈的阳光;

      甚至还有一条代表土壤表层水分蒸发速率的紫色曲线……

      “各位,”景川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下了会议室里所有的杂音,“这不是几张风味图谱,也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这是‘胭脂泪’辣椒风味形成的核心密码——栖云山螺田坳独一无二的微气候数据库!”

      激光笔的红点精准地落在那些疯狂舞动的曲线上。

      “看这里!昼夜超过15度的温差!看这里!夜间高达95%以上的饱和湿度!看这里!正午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还有这红壤中独特的矿物成分和微生物群落!”景川的声音越来越高,充满了激情和笃定,“正是这些苛刻到近乎极端的、无法被人工复制的环境参数,在漫长的生长周期里,共同作用,才最终塑造了‘胭脂泪’那种层次分明、灵动鲜活、具有强烈地域印记的风味图谱!它的辣,带着山风的凛冽;它的香,沉淀着土壤的厚重;它的回甘,蕴含着晨露的清新!这不是简单的辣味物质堆积,这是风土的结晶!”

      他猛地指向屏幕上那份被缩小到角落的气相色谱图报告,上面几个代表关键风味物质的峰值在复杂的背景数据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和具有说服力。

      “工业流水线上的‘火山椒’?”景川转向刘副总,眼神锐利如刀,“它能模拟出这种在自然伟力下雕琢出的风味复杂度吗?它能复制这种连接着土地、连接着守护者心血的故事和灵魂吗?每吨省六万?”他冷笑一声,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我们虎犇要做的是‘非遗寻味’,是高端精品线!我们要卖的不是廉价的辣味刺激,是独一无二的风土价值和文化体验!这六万块的差距,消费者尝得出来,市场也认得出来!”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每一位股东和决策层:“柠香椒不是成本,它是我们虎犇撬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壁垒、实现真正差异化的战略支点!放弃它,就是放弃我们‘非遗寻味’这条线的灵魂,就是自毁长城!”

      景川的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会议室的空气中。那些原本倾向于刘副总方案的股东们,看着屏幕上那些疯狂跳动的、代表自然伟力的数据流,再看看那份在复杂背景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和科学的风味图谱,脸上的表情开始动摇,陷入了沉思。数据不会说谎。这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

      刘副总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张了张嘴,想反驳什么,却发现景川用最硬核的数据,构筑了一道他难以攻破的壁垒。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剩下空调风机低沉的嗡鸣,和屏幕上代表栖云山呼吸的曲线,依旧在无声地起伏、跳动。一场关于风味本质与成本效益的风暴,在无声的数据交锋中,暂时落下了帷幕。景川赌赢了这一局,用最硬核的科学和风土密码,暂时保住了那来自深山的“灵魂之椒”。

      然而,他深知,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