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剖白 ...
地点:C市公安局南岸分局法医中心解剖室
时间:2030年9月19日上午
冰冷的无影灯下,程雪卿的遗体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防腐剂混合的刺鼻气味。
张敏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护目镜和口罩,眼神锐利而专注。她知道这次解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程家的强烈反对,来自上级要求尽快结案的催促,但更来自那个压在专案组心头、始终未能解决的“13分钟时间窗口悖论”。
她必须在这具沉默的躯体上,找到撬开真相的缝隙。
解剖过程严谨而细致。助手在一旁负责记录,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寂静的解剖室里格外清晰。
体表复检确认:
陈旧烫伤疤痕(左前臂):覆盖白色山茶花刺青。
陈旧线性瘢痕(左手腕尺侧):长度3cm,部分深达真皮深层,符合陈旧性锐器切割伤特征
右大臂针孔:位于肘静脉区域,直径1mm,皮下无明显出血。针孔形态符合22G注射针头。
内部解剖:
循环系统:心脏重量略高于同龄女性平均值。左心室壁增厚,心肌质地稍硬,呈向心性肥厚。
呼吸系统:肺组织呈淤血、水肿改变,符合窒息征象。
神经系统:脑组织肉眼观无出血、挫伤或肿瘤。
消化系统:胃壁黏膜未见腐蚀、出血等化学性损伤征象。肝、胆、胰、脾、肾等脏器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肉眼观大小、形态、质地未见明显异常,无肿大、结节或炎症迹象,无甲亢典型病理特征。
毒物检测:
血液、胃内容物中均检出微量"茶花烷"代谢产物,浓度极低,与主画室新风系统滤芯残留物成分一致,证实曾暴露于麻醉气体环境。
血液中检出"茶花碱"成分。浓度符合致死剂量范围。此物质为强效肌松剂,可导致呼吸肌麻痹窒息死亡,与程雪卿窒息征象高度吻合。
常规毒检结果为阴性。
未检出茶二氮卓类药物如茶花唑仑等及其主要代谢物。
未检出其他异常药物成分。
组织病理学:
心肌组织切片:显示心肌细胞肥大,部分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质轻度纤维化。符合心肌肥厚改变,但未见明确心肌炎、心肌梗死或特定毒性心肌损伤特征性表现。
法医分析报告:
1.直接死因:呼吸肌麻痹导致的窒息。直接由血液中检出的致死剂量"茶花碱"引发,该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快速起效。
右大臂发现的针孔痕迹,是"茶花碱"最可能的注入途径。
这与姜翎供述的"通过加湿器释放茶花烷致其昏迷后,再注射茶花碱"的作案手段部分吻合。
2."茶花烷"的作用:血液中检出的微量代谢产物以及主画室新风系统滤芯的残留,确凿证明程雪卿生前曾暴露于"茶花烷"的环境,且该环境很可能就在主画室。
其浓度虽不足以单独导致长时间昏迷或死亡,但与姜翎供述的"先用茶花烷麻醉"步骤一致。
3.关键矛盾点"13分钟悖论"与未检出药物:
姜翎供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茶花烷麻醉和茶花碱注射杀人。但在药理学上,仅靠茶花烷吸入,在13分钟内达到可进行无反抗注射的深度麻醉状态极其困难。
血液和组织中均未检出任何中长效镇静催眠药物如茶花唑仑、茶花酚等或其关键代谢物。这意味着,没有证据支持程雪卿在吸入茶花烷之外,还被注射了其他维持昏迷状态的药物。这加剧了"13分钟"作案时间窗口在医学上的不可能性。
4.心肌肥厚:死者存在明确的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根据家属及医院记录,死者无高血压病史、无心脏瓣膜病证据、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既往病史记录。
可能解释一(应激性):长期精神压力、焦虑可能导致"应激性心肌病",表现为可逆的心肌运动障碍,但通常不表现为持续、稳定的向心性肥厚,且程雪卿死亡时并非急性应激发作期。
可能解释二(未知病理或毒性):需考虑是否存在未被识别的慢性病理过程或毒性暴露导致的心肌损伤。常规毒检未发现线索。
建议申请专项内分泌及激素水平检测,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等,以排除激素紊乱,如甲状腺毒症对心脏的长期影响。
5.针孔与注射器:右大臂针孔是直接关联致死药物"茶花碱"的关键物证。针孔位置和形态,提示注射可能是在对象无意识或无法反抗状态下进行的,且操作者可能为专业医护人员。
这与姜翎作为艺术从业者,可能使用注射器调配颜料的背景部分吻合,但非专业注射的背景不吻合。
6.其他:胃内容物未发现异常毒物,排除口服途径投毒致死的可能。未发现其他能解释死因的损伤或疾病。
法医的结论与建议:
1.明确直接死因:程雪卿系被他人静脉注射致死剂量"茶花碱",导致呼吸肌麻痹窒息死亡。
2.支持部分现场证据:血液中"茶花烷"代谢物及滤芯残留,证实案发环境存在"茶花烷"暴露,与姜翎部分供述相符。
3.核心矛盾未解:"13分钟"作案时间窗口在现有药物证据的支持下,其医学可行性极低。
未检出的维持昏迷药物是解释此悖论的关键缺失环节。
4.需深入调查方向:
心肌肥厚成因:强烈建议申请对死者血液、组织样本等进行甲状腺激素及其他相关内分泌激素的专项检测,以评估是否存在慢性激素紊乱导致心脏损害的可能。
需结合死者生前的症状,如家属或证人提及的心悸、手抖、消瘦等综合分析。
彻底排查雾化器去向:重点排查姜翎画室、林砺关联场所及医疗废弃物渠道,寻找与茶花烷匹配的加湿机。
重新审视时间线: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结合针孔位置、现场的复杂环境等因素,姜翎供述的作案时间极可能不实或有重大遗漏,如存在第三人协助或更长的作案准备时间。
6.关于解剖必要性:本次解剖至关重要。它明确了直接死因茶花碱注射,揭示了核心矛盾时间悖论与药物证据不符,并提出了新的调查方向,心肌肥厚成因、专项激素检测。
若无解剖,这些关键信息将永远被埋没。
张敏放下笔,看着解剖台上已被仔细缝合的遗体。冰冷灯光下,那个右臂的针孔和心脏的异常,如同无声的控诉。
报告递交给周正平时,她语气凝重:"周队,直接死因明确了,是茶花碱注射。但那个13分钟,凭现有的药物证据,根本站不住脚。针孔和注射器找到了,加湿机却消失了。还有她的心脏肥厚得不太寻常,我建议做激素专项检测。"
周正平接过报告,目光迅速扫过结论部分,最后停留在"需申请专项内分泌及激素水平检测"和"13分钟作案时间窗口在医学上的可能性极低"这两行字上。
他握紧了报告,指节微微发白。
解剖台上的真相碎片,正在一点点拼凑,却也引出了更深的迷雾和更大的阻力。解剖报告成为刺向"速结案"压力的锋利矛头,也为追查药品来源、突破姜翎口供,以及调查韩茜、郑思远是否关联心脏异常提供了警方视角下坚实的法医学依据。
程国伟和郑思远想要捂住的盖子,正被这具沉默的尸体,从内部撬开了一条缝隙。
张敏:“此次解剖并没有检测出其他麻醉药物,但是不能完全排除其他麻醉药物的影响,如茶花唑仑、茶花酚等,此类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极短,使用后迅速在体内代谢完毕,无法检出。”
张敏语气突然变得凝重起来:“如果真的是这类药物,那我们此次的对手非常棘手,因为对方熟知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绝非姜翎仅凭自己可以办到的。”
周正平听了张敏的话眉头不自觉锁紧,他心里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姜翎的杀人动机完全被推翻,对于程雪卿来说,姜翎实际上是情敌。
姜翎自述9月14日晚程雪卿接过她给的唑吡坦主动服下,从正常逻辑来说,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是也不一定,因为程雪卿本身也不是一个正常人。
或者说程雪卿有什么把柄在姜翎的手上?但是目前的调查只发现程雪卿在私下调查林砺和姜翎。
程雪卿和郑思远是政治联姻,为什么要删除夜间和姜翎约会的短信和通话记录?
姜翎9月14日晚上穿的那件衣服上检出的DNA确实是林砺的,是意外还是?
关于时间窗口矛盾,他们目前可以突破的是两个方向。第一,有其他麻醉药物的参与,但是此次解剖并没有相应的发现能支撑这个假设;第二,现场有第三人,提前使用茶花烷对程雪卿进行了麻醉,然后由姜翎在8点左右对程雪卿注射茶花碱致死。
又或者说,对程雪卿使用茶花烷进行麻醉的,和注射茶花碱导致程雪卿死亡的,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而姜翎只是替她顶罪。
但是9月15日上午的大路监控就只拍到了姜翎和林砺的车辆去过画室方向,难道第三人是走的小路?
问题又来了,落雪村这个地方这么偏僻,能知道大路监控的位置刻意避开且没有被落雪村当地居民的私家监控拍到,这至少说明这个人对于落雪村非常熟悉,甚至,有没有可能就是落雪村的人?
那这个人跟姜翎又是什么关系?
张敏说的,其他快速代谢类麻醉药物的参与,这个假设也是一个方向,但是没有任何证据的支撑,想去证实的话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或许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只有凶手才知道。
我常常觉得我在折磨读者。
但是我是一个有点病态的完美主义者,这导致我写文写得很慢。
因为我会反复检查有没有逻辑问题、有没有太天马行空的设定。
其实我仔细检查过案件涉及的所有杀人手法,确保可行性。
我不想挑剔的读者读完过后跟我说这个小说简直一堆BUG。
这也是为什么法医报告这里也写得很详细,因为我想能够经得起大家的推敲。
不过实在看得痛苦也可以只看结论的部分。
看个小说而已,不需要搞得自己很痛苦。
只是,既然花费了大家的时间来阅读,我想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有必要对小说负责。
以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9章 剖白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