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大学(上)代码报错与“引力场”的触碰 ...
-
(一)开学典礼的陌生人群与分组名单上的相邻姓名
A大的开学典礼在露天体育场铺开,九月的风裹着远处钟楼的整点报时。云宿雪攥着印着校徽的帆布包带,穿过陌生的人群时,目光下意识地掠过主席台上的新生代表席——陈谏墨穿着熨帖的白衬衫,正低头调整话筒高度,领带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林薇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火锅自拍:「宿雪宝贝!虽然没能考上A大,但姐在邻市照样吃好喝好!听说你和陈谏墨那家伙居然分到一个项目组了?速报战况!」
云宿雪笑了笑,指尖在屏幕上敲打:「刚开学呢,别瞎想。」她想起高三毕业那晚,林薇抱着没考上A大的成绩单哭红了眼,现在却在邻市的大学活得风生水起,心里既欣慰又有点空落落的。
“同学,请问数据科学学院的新生在哪边集合?”身边有人问路,云宿雪抬头,撞进一双含笑的眼睛——是同专业的男生刘阳,昨晚在班级群里见过照片。
“这边走。”她指了指方向,恰好看见陈谏墨从主席台上下来,被一群学长围住提问。他的目光越过人群,似乎在寻找什么,最终落在她身上时,微微顿了顿。
项目分组名单张贴在学院公告栏时,云宿雪的心跳几乎撞破胸腔。「数据建模项目组:陈谏墨,云宿雪,刘阳,张弛」——她的名字和他的并列排在最前,像两道平行的铁轨,突然在某个站点交汇。
(二)研讨室的中央空调与跑不通的代码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带玻璃幕墙的研讨室举行。云宿雪提前到,发现陈谏墨已经坐在长桌尽头,面前摆着两杯星巴克,其中一杯是她高中常喝的太妃榛果拿铁。
“谢谢。”她坐下时,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想起高三冬天,他塞在她桌肚里的暖手宝。
“项目背景是城市交通流量预测,”陈谏墨打开投影,屏幕上跳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我和云宿雪负责算法核心,刘阳处理数据采集,张弛做可视化。”
他的声音冷静得像手术刀,精准切开每个模块。云宿雪盯着屏幕上的LSTM层示意图,那些循环的箭头像缠在一起的毛线,让她想起高三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绝望感。
“这里需要处理时序数据,”陈谏墨用激光笔点着某行代码,“云宿雪,你熟悉TensorFlow吗?”
“暑假学过基础……”她的声音低下去,看见刘阳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张弛则打开了数据接口文档。陈谏墨没说话,只是将自己的笔记本转向她,屏幕上是封装好的模型框架,每个函数都标注着“输入特征”“输出维度”等详细注释。
接下来的三天,研讨室的中央空调成了她的冰窖。陈谏墨的思维快得像超频的CPU,往往她还在理解卷积层的运算逻辑,他已经讲到了注意力机制的权重分配。某次她对着报错信息发呆,陈谏墨突然从对面挪到她身边,手臂擦过她的肩,带来一阵清冽的雪松香:“看这里,维度不匹配,需要加一个Flatten层。”
他的指尖点在屏幕上,袖口蹭过她的手背。云宿雪猛地缩回手,却碰倒了面前的咖啡杯,深棕色液体溅在陈谏墨的笔记本边缘。
“对不起!”她慌忙抽纸巾,却被他按住手腕。
“没关系。”陈谏墨抽走纸巾,自己擦了擦,嘴角似乎扬起一瞬,“比高中在图书馆撞翻水杯那次好多了。”
(三)图书馆闭馆铃与说出口的“配不上”
项目中期检查前一晚,云宿雪在图书馆熬到闭馆。她负责的模型预测误差率始终在15%上下浮动,而陈谏墨优化后的部分已经降到8%。看着聊天框里他发来的第N版优化方案,那些简洁到极致的代码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
“还没走?”谢残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拎着打包的宵夜,“刚在实验室碰到陈谏墨,他问我你是不是还在这儿。”
云宿雪咬着下唇,把电脑转向他:“残稿,你看这个误差率,是不是没救了?”
谢残稿凑过来看了眼,挠了挠头:“我学的是自动化,对这个一窍不通啊……不过宿雪,你别跟陈谏墨比,那家伙是从小泡在代码里长大的。”
“可我是他的搭档。”云宿雪的声音低下去,想起白天教授在研讨会上的话:“陈谏墨同学的思路很新颖,但执行层面似乎存在协同问题。”那隐含的批评像烙印一样刻在她脑海里。
凌晨一点,她给陈谏墨发消息:“陈谏墨,我觉得……我好像配不上你。”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她立刻锁屏,心脏狂跳。十分钟后,图书馆的玻璃门被推开,陈谏墨穿着深色外套走进来,头发被夜风吹得有些乱,手里还拿着她落在研讨室的保温杯。
“什么意思?”他走到她面前,眉头紧锁。
“我跟不上你的思路,”云宿雪盯着地板缝,声音发颤,“误差率降不下来,拖了小组后腿,我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和你一组。”
话音刚落,手腕突然被他攥住。陈谏墨的指尖冰凉,力道却大得惊人,不容她挣脱。
“云宿雪,”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她从未听过的压迫感,“谁准你擅自靠近,又擅自打退堂鼓?”
她猛地抬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那双眼眸不再是平时的淡漠,而是像结了冰的湖面,底下却翻涌着滚烫的岩浆。
“星星偏离轨道,是因为太阳的引力。”他俯身,温热的气息拂过她的耳廓,带来一阵战栗,“你逃得掉吗?”
(四)篮球场的路灯与未寄出的短信
谢残稿抱着篮球走出体育馆时,看到的就是这一幕——陈谏墨微微俯身,离云宿雪很近,而她的脸颊红得像晚霞。他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手里的篮球“咚”地砸在地上,滚出很远。
陈谏墨闻声看过来,眼神冷了冷,却没松开云宿雪的手腕。谢残稿弯腰捡起篮球,指甲深深掐进球面。他想起高三那年,云宿雪在日记本里画满了陈谏墨的侧脸,想起她收到A大录取通知书时,偷偷在阳台给陈谏墨的朋友圈点赞又取消。
“我先回去了。”云宿雪挣开陈谏墨的手,声音还有些发颤。她路过谢残稿身边时,低声说了句“晚安”,却没敢看他的眼睛。
陈谏墨看着她跑远的背影,又看了看谢残稿,最终只是淡淡开口:“她需要时间。”
谢残稿笑了笑,把篮球抛向空中:“陈谏墨,你知道吗?高中时她为了看懂你的物理笔记,熬夜把《大学物理》上册啃了一半。”
陈谏墨的脚步顿住,侧头看他,眼神里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波澜。谢残稿却转身走向篮球场,声音被风吹得零散:“现在她敢站在你身边了,挺好。”
月光洒在空旷的篮球场上,谢残稿一次次投篮,汗水混着未说出口的话,砸在冰冷的地面上。他掏出手机,看着和云宿雪的聊天框,那条“要不要一起去吃宵夜”的消息最终没有发送,只是删掉,换成:「早点休息,别熬夜。」
(五)晨光里的调试界面与重新运行的星轨
第二天清晨,云宿雪在研讨室门口看到陈谏墨时,心跳几乎停了。他手里拿着早餐,是她高中常去的那家豆浆店的油条,还冒着热气。
“坐。”他把早餐推给她,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新的模型方案,“昨晚我重新梳理了思路,你看这个简化版的CNN-LSTM模型,更适合分步调试。”
屏幕上的代码被拆分成清晰的模块,每个步骤都配有动态示意图和文字说明。云宿雪看着那些熟悉的批注风格——和高中时他塞给她的数学错题本如出一辙,鼻尖突然发酸。
“这里用迁移学习,”陈谏墨的声音温和了许多,“你负责特征工程部分,我来调参,好不好?”
“好。”她低头咬了口油条,温热的豆浆滑过喉咙,暖到心底。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发顶落下光斑,她突然发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代码逻辑,原来一直为她预留着调试的接口。
当最终版模型的误差率降到项目要求的10%以下时,刘阳和张弛击掌欢呼。陈谏墨看着屏幕上趋于平稳的曲线,转头对她笑了笑,眼睛弯成好看的弧度:“你看,星星从来不需要逃离引力场。”
云宿雪看着他眼里的温柔,想起昨晚他说的“引力”,突然明白,所有的靠近都不是偶然。那颗偏离轨道的小星星,终于在太阳的引力场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运行轨迹,而这一次,她不再害怕靠近。
A大的银杏叶刚刚开始染上金黄,图书馆前的梧桐道上,谢残稿抱着《自动控制原理》走过,看到云宿雪和陈谏墨并肩走出研讨室,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停下脚步,看着云宿雪仰头对陈谏墨笑,那笑容明亮得像盛夏的阳光。
手机震动,是林薇发来的消息:「怎么样怎么样?有没有进展!」
谢残稿笑了笑,抬头望向天空,某颗星子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回复林薇:「挺好的,她在发光呢。」
秋风卷起落叶,带着少年人未说出口的心事,飘向远方。而属于云宿雪和陈谏墨的故事,才刚刚在A大的校园里,展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