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 25 章 ...
-
第二十五章传灯
苏州的冬至,老宅院的腊梅开得正盛,冷香顺着风溜进书房。林望舒看着林未晞趴在案头,用毛笔临摹《林氏家诫》,小姑娘的手腕还不稳,写“信”字时,右边的“言”总歪向一边。
“太爷爷说,‘信’字要站得直,就像说话要算数。”林未晞嘟着嘴,蘸了蘸墨,“可我总写不好。”
林望舒走过去,握住她的手:“不是字要直,是心里要明。就像你爸爸在非洲建学校,答应让孩子们读书,就不能半路停下;就像太爷爷守着这老宅,答应要把祖训传下去,就每天都要擦一遍堂号的匾额。”
他从书柜里取出一个紫檀木盒,打开,里面是串油润的菩提子,每颗上面都刻着一个字:“诚、信、韧、让”。“这是太爷爷给我的,说‘做生意如盘珠子,天天磨,才能亮’。现在传给你,不是要你马上懂,是让你慢慢磨,磨着磨着,就知道这些字比金子还贵重。”
林未晞把珠子攥在手里,忽然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生意呀?瓦西里叔叔说,非洲的矿能买好多好多糖果。”
“买糖果是为了让你觉得甜,”林望舒指着窗外扫雪的张妈,“但让张妈的儿子能在苏州读大学,让周阿姨的苏绣能卖到巴黎,让非洲的孩子能背《论语》,这才是生意的本分。就像太爷爷说的,‘钱是灯油,能照亮自己,更要照亮别人’。”
这时,林砚秋的轮椅被推了进来,老人手里捧着个旧灯笼,灯罩上绣着“归朴堂”三个字,边角已经磨破。“望舒,把这个给未晞。”
“太爷爷,这灯笼都坏了。”
“坏了才要修。”林砚秋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是你曾祖父在抗战时用的,他当年把钱庄的金条换成粮食,就靠这灯笼在夜里给灾民引路。灯可以旧,光不能灭。”
他示意林望舒点亮灯笼,昏黄的光透过破洞洒在宣纸上,把“传家”二字照得格外清晰。“未晞,你爸爸在全球建那么多厂、修那么多路,不是为了让林家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是为了让这灯笼的光,能照得远一点,再远一点——让别人跟着我们走的时候,心里踏实。”
林未晞举起灯笼,光影在她脸上晃动摇曳,像落了片跳动的星子。“太爷爷,我知道了!就像《天工开物》里说的,‘巧夺天工,不如德配天地’。”
林砚秋笑了,咳嗽着拍了拍她的头:“我们未晞,比你爸爸小时候懂的还多。”
年后,林未晞跟着林望舒去了非洲。在林氏援建的学校里,她把那串菩提子送给了黑人小女孩艾莎,用刚学的斯瓦希里语说:“这上面的字,是‘要好好长大’的意思。”
艾莎把珠子挂在脖子上,指着教室墙上的中国结:“老师说,这是‘团结’,就像林叔叔帮我们打井,我们帮林叔叔看矿。”
林望舒站在教室外,看着两个孩子手拉手画画,画里的太阳一半是中国的灯笼,一半是非洲的图腾。他忽然想起爷爷的话——传灯不是把灯留给自己,是让每个接过灯的人,都能再点燃一盏新灯。
消息传回苏州时,林砚秋正在给灯笼换灯罩。新灯罩是林未晞绣的,上面加了朵非洲菊,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鲜活的劲儿。
“太爷爷,爸爸说艾莎想当医生,要去中国学医术呢!”电话里,林未晞的声音像刚剥壳的荔枝。
“好啊,”老人对着话筒笑,“让你爸爸在苏州留间房,就像当年留着你爸爸的房间一样——传灯的人,永远要有间房,给赶路的人歇脚。”
挂了电话,林砚秋把修好的灯笼挂在门楣上。暮色里,灯笼的光晕混着腊梅的香,在青石板路上铺出一片暖黄。远处的河道里,画舫的灯笼正一盏盏亮起,像一串流动的星子,从过去流向未来。
他知道,这灯笼的光,曾照亮过太爷爷的路,照亮过自己的路,现在正照亮望舒和未晞的路,将来,还会照亮更多陌生人的路。而所谓传承,不过是——让每一代人手里的灯,都比上一代的,更亮一点,更远一点。
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晃,光影里,仿佛看见太爷爷正站在回廊尽头,笑着招手。林砚秋眯起眼,也笑了——原来传灯的人,从来不会真的离开,他们只是把自己,变成了光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照亮别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