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长安日暖
      入秋的长安总带着几分湿凉,刘明月刚从户部核完秋粮账簿出来,
      就见苏彻在衙门口的老槐树下站着,手里拎着个油纸包,见她过来,忙把纸包往她怀里塞,指尖带着刚从茶汤摊子沾的暖意:
      “刚买的栗子糕,还热乎,你早晨就啃了半块干饼,垫垫肚子。”
      刘明月捏着温热的纸包,见他鼻尖沾了点糕粉,伸手替他拂去,笑着打趣:
      “苏大人倒是会享受,就不怕被御史参一本‘耽于口腹’?”
      苏彻无奈地笑,伸手按住她要打开纸包的手,眼神往街角瞟了瞟——
      那里停着辆青布马车,车帘掀着一角,露出阿砚半个脑袋,正冲他们咧嘴笑。
      “阿砚今日轮休?”
      刘明月快步走过去,见阿砚穿着洗得发白的常服,肩上还挎着个竹筐,里面装着些新鲜的枣子。
      阿砚挠了挠头,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把竹筐递过来:
      “在军营后山上摘的,甜着呢,大人尝尝。”
      说着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块磨得光滑的木牌,刻着“平安”二字,
      “给苏大人的,听说读书人都喜欢这些,挂在书房能安神。”
      苏彻接过木牌,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眼眶微微发热。
      他知道阿砚识字不多,这两个字定是练了许久,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
      “多谢阿砚,这木牌我定好好收着。”
      三人正说着话,街角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穿着胡商服饰的人正和守城兵士争执,其中一个高鼻深目的突厥商人满脸怒色,指着兵士手里的货箱嚷嚷:
      “这是给贵国公主的贡品,你们凭什么开箱查验!”
      兵士却寸步不让,握着长枪的手紧了紧:
      “奉户部与兵部令,所有入境货物皆需核验,既是贡品,更该以身作则!”
      刘明月见状,快步上前,掏出腰间的令牌亮了亮:
      “我是户部主事刘明月,此事交由我处理。”
      突厥商人见她是朝廷官员,态度稍缓,却仍皱着眉:
      “大人,这批丝绸与玉器是我邦可汗特意挑选的,耽误了送进宫的时辰,谁担待得起?”
      刘明月走到货箱旁,示意兵士打开箱子,目光扫过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丝绸、莹润的玉器,手指忽然顿住——
      在最底层的锦缎衬布下,压着个雕花木盒,盒身刻着细密的突厥卷草纹。
      她抬手将木盒取出,轻轻掀开盒盖,里面并排放着三把匕首:
      刀柄缠着暗红色鲛绡,刀鞘嵌着细碎的绿松石,
      刀刃虽未出鞘,却能透过鞘身隐约看到寒光,更显眼的是,每把匕首的柄首都雕成了突厥狼头模样,狼眼处镶嵌的黑曜石透着冷意。
      刘明月的眉头瞬间蹙起,指尖在盒沿轻轻敲了敲,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贵使,我大唐律法早有明文,兵器及带有部落图腾标识的利器,非经兵部文书核准,不得私自带入长安,尤其还是赠予皇室的‘贡品’,更该守此规矩。”
      突厥商人的脸色猛地沉了下去,却强装镇定,伸手就要去合木盒:
      “大人误会了,这只是我邦的‘礼节匕首’,多用于宴席伴手、装饰陈设,算不上兵器,是特意选来给公主赏玩的。”
      他的指尖有些发颤,眼神不自觉地避开刘明月的目光。
      苏彻这时已走到她身侧,弯腰拿起其中一把匕首,手指顺着狼头图腾细细摩挲,声音清淡却字字清晰:
      “突厥的礼节匕首,我倒也略有耳闻,多是短柄小刃,纹饰素净,只为表意。
      可这三把,刀鞘长度近七寸,柄首狼图腾雕刻精细,一看便知是匠人精心打造的实用利器,绝非‘赏玩之物’。
      更何况,狼是贵邦图腾,将刻有图腾的匕首赠予大唐公主,是示好,还是想借‘礼节’二字,藏些别的心思?”
      站在一旁的阿砚早已握紧了拳头,指节泛白,目光紧紧盯着突厥商人,脚步不自觉地往前挪了半步,像是只要对方稍有异动,就会立刻上前按住他。
      突厥商人被苏的话问得哑口无言,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沉默了片刻,才猛地躬身行礼,语气带着几分妥协:
      “是在下考虑不周,未提前报备,还请大人通融,这些匕首我们即刻带回,绝不再犯。”
      刘明月看着他紧绷的侧脸,知道他是怕事情闹大,累及可汗那边的通商商议,便放缓了语气:
      “贡品可按流程送入宫中,但这三把匕首,须交由兵部暂存,待贵使离境时再归还。
      往后若有此类‘礼节之物’,务必提前向户部与兵部报备,遵守大唐律法,方能让两国往来更顺畅。”
      突厥商人连连应下,挥手让手下将匕首从木盒中取出,小心翼翼地递给兵士,又反复叮嘱“务必妥善保管”,才带着贡品队伍匆匆离开,脚步比来时急促了不少。
      待胡商的身影消失在街角,阿砚才松开拳头,挠了挠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后怕:
      “这些人看着客客气气,没想到藏着这东西,幸好大人看得细,要是真让这带图腾的匕首送进宫,指不定出什么事。”
      苏彻笑着拍了拍他的背:
      “阿砚现在警惕性越来越高了,不愧是在军营里练过的。”
      刘明月收起令牌,看向两人:
      “边境刚太平没两年,这些胡商心里难免有小算盘,往后不管是在衙署当差,还是在军营值守,遇上这类带部落标识的物件,都得多留个心眼。”
      三人沿着街边慢慢走着,阳光透过槐树叶洒下,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苏彻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掏出一份文书:
      “对了,户部刚收到消息,朝廷要在边境设互市,让我和你一同负责筹备事宜,既能促进贸易,也能让边民多些生计。”
      刘明月接过文书,看着上面的条款,眼睛亮了起来:
      “这倒是件好事,只是互市人多眼杂,兵器管控得抓严些,别再出现今日这样的情况。”
      “放心,”
      阿砚忽然挺直了腰板,语气带着几分笃定,
      “军营已经接到命令,会派兵士在互市周边巡逻,进出货物也会配合户部查验,定能护住来往的商人和百姓。”
      他说着,还下意识地拍了拍自己的腰侧——那里常年挂着军营配发的短刀,是他值守时的依仗。
      刘明月和苏彻看着他认真的模样,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走到岔路口,阿砚要回军营,临走前又回头叮嘱:
      “大人要是忙得晚了,记得让小厮送你们回去,最近夜里不太平,听说有小毛贼在城外晃悠。”
      苏彻笑着点头:
      “知道了,你在军营也要照顾好自己,别总想着省口粮。”
      看着阿砚跑远的背影,刘明月忽然感慨:
      “没想到阿砚变化这么大,以前在粮市时,他还怯生生的,连话都不敢多说,现在倒像个能独当一面的汉子了。”
      苏彻望着她,眼神温柔:
      “是长安给了他安稳,也是你当初跟他说的那句‘守着百姓,就是守着家’,让他心里有了底气。”
      两人并肩往户部走,街边的商贩正吆喝着售卖秋果,孩童拿着糖人追跑打闹,一派祥和景象。
      刘明月捏了捏手里还没吃完的栗子糕,忽然觉得,这长安的安稳,从来都不是凭空来的——
      是兵士在边境的坚守,是官吏在衙署的勤勉,也是百姓在市井的踏实过日子,才让那些宵小不敢再觊觎,让这乾坤始终清朗。
      回到户部衙署,刘明月刚坐下,小厮就送来一封信,
      是边境将领写来的,说突厥可汗近期会亲自出使长安,商议两国通商的细节,还特意提到,要向皇帝谢罪,为之前的扰边之事赔礼。
      刘明月拿着信,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照得庭院里的菊花金灿灿的。
      她知道,这场由“礼节匕首”引发的小风波,不过是两国相处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大唐的强盛与包容,终能让边境的安稳延续下去,让长安的日暖,照进更多人的日子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