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进城记 ...

  •   暑气初显的周末,赵春生穿着李慕白给他新买的白衬衫,领口扣得一丝不苟,坐在通往省城的长途汽车上,脊背挺得笔直,像棵绷紧的青松。旁边的李慕白看着他额角细密的汗珠,有些好笑又有些心疼,递过一瓶水:“放松点,我爸妈又不会吃人。”
      赵春生接过水,咕咚灌了一大口,喉结紧张地滚动了一下:“我没紧张。”声音却比平时硬邦邦了几分。他这辈子面对乡领导的检查都没这么局促过,可一想到要见的是李慕白的父母,是那个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心里就忍不住打鼓。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虽然干净却略显粗糙的手,又偷偷瞥了眼李慕白白皙修长的手指,一种难以言说的差距感悄然滋生。
      李慕白父母家住在一个老式的小区,环境清幽。敲门声响起,开门的是李母,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温婉的中年女性。她看到李慕白,脸上立刻绽开笑容:“慕白回来啦!”目光随即落到他身后高大拘谨的赵春生身上,笑容微微一顿,但很快恢复如常,“这位就是……赵支书吧?快请进,快请进。”
      “阿姨好,伯父好。”赵春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些,把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递过去——都是赵母亲手准备的土特产:山里的干蘑菇、自家做的腊肠、新采的野蜂蜜。东西实在,包装朴素,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李父从书房走出来,是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人,眼神锐利,带着学者特有的审视感。他客气地请赵春生坐下,泡了茶,寒暄了几句关于莲花村和旅途的话,气氛礼貌而疏离。
      午饭很丰盛,李母使出了浑身解数。席间,李父看似随意地问起莲花村的情况,水利工程、粮食产量、孩子们的教育……问题逐渐深入,甚至带了些学术探讨的意味。赵春生起初有些磕巴,但一谈到他熟悉并倾注了心血的土地和村民,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不再纠结于用词是否文雅,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修水渠时遇到的困难,如何带领村民克服;讲述着村里光棍汉娶上媳妇后整个家的变化;讲述着李慕白来了之后,孩子们眼界的变化……他的描述生动具体,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质感,眼神里闪烁着实干者的光芒。
      李父听着,偶尔插话问个细节,眼神中的审视渐渐被专注和些许赞赏取代。李母则不停地给赵春生夹菜,看着他略显局促但又努力保持礼貌的样子,眼神柔和了许多。
      饭后,李父习惯性地要去午睡,李母在厨房收拾。赵春生站起身,挽起袖子:“阿姨,我来帮您洗碗。”
      李母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你是客人,哪能让你动手。”
      赵春生却很坚持,语气诚恳:“我在家也常做,不碍事。”说着,已经利落地把碗碟收拾起来,走进了厨房。他干活麻利,动作却有些笨拙,显然对城里的厨房不太熟悉,但态度极其认真。
      李慕白想进去帮忙,被李母用眼神制止了。李母站在厨房门口,看着那个高大背影在水池前忙碌,听着碗碟清脆的碰撞声,轻轻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儿子低声说:“是个实在孩子。”
      下午,李父午睡起来,心情似乎不错,邀赵春生到阳台上下象棋。赵春生棋艺不精,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倒也和棋风稳健的李父下了个旗鼓相当。一老一少,在楚河汉界间厮杀,偶尔交流几句,气氛比上午融洽了许多。
      傍晚时分,赵春生和李慕白告辞离开。李母一直送到楼下,往李慕白手里塞了个保温盒:“里面是些点心,路上吃。”又对赵春生温和地说:“小赵,有空常和慕白回来看看。”
      “哎,好的,阿姨。”赵春生用力点头。
      回程的车上,赵春生明显放松了许多,靠着车窗,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城市街景,长长舒了口气。
      “怎么样?我说了我爸妈人很好吧?”李慕白笑着碰了碰他的肩膀。
      赵春生转过头,眼里带着如释重负的笑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嗯。你爸棋下得真好,差点就输给他了。”顿了顿,他又小声补充,“你妈做的菜,也好吃。”
      夜色中,汽车驶离繁华的都市,向着那片点着星星灯火、有青山绿水等待他们的乡村驶去。赵春生握着李慕白的手,心里踏实而温暖。这趟进城,像是一场考试,而他,似乎交上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最重要的,是他更加确信,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身边是这个人,他便无所畏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