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感性与理性 ...
-
感性与理性,是符合宇宙的两种趋势,即空间实体与实体空间。
理性对应着实体化趋势,它的使命是从混沌中提炼秩序,从模糊中划定边界,从可能性中构建确定性。
理性是心智上的的拼图游戏,它通过定义,分类,逻辑推理,模型构建,将弥漫的感性经验固化为清晰的概念,理论和决策,它致力于完成一幅内部自洽的认知拼图。
理性追求清晰,稳定,可控,高效。它试图为世界建立一个可预测的模型,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实现目标,这正如宇宙中引力将星云凝聚为恒星,理性将飘忽的意念凝聚为坚实的知识结构。
极端的理性主义会导致认知僵化,正如极端的感性会产生毁灭(但创造性毁灭与毁灭性创造是必然的),当理性将其模型奉为绝对真理,拒绝接受不符合模型的新信息时,它就从一个建设性的工具,变成了禁锢思维的牢笼。
感性对应着空间化趋势,它的使命是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流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打破固有的边界,迎接新的可能性。
感性是心智的广义剩余感知器,它通过直觉,情感,共情,审美,直接与世界的复杂,模糊和无限可能性相连,它负责接收那些无法被现有理性框架所容纳的异常碎片。感性是弥漫的,跳跃的,生动的,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沉浸在体验的海洋中,捕捉微妙的信号和联系,它如同宇宙中的暗能量,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防止思维被过早地固化。
当旧理性拼图无法容纳新碎片时,是感性保持了思维的弹性,为新范式的诞生创造了认知空间。
我们通过思考宇宙,最终理解了思考本身,我们从认识世界到认识认识。
我们通过将宇宙作为客体来研究(实体化),最终意外地发现,作为主体的研究行为本身,也必须遵从客体的普遍规律。于是,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在认知的最高层次上被消融了,我们理解到,宇宙的规律即是思维的规律,思维的规律亦是宇宙的规律。
这正是一个完美的层叠,我们站在思考这个实体上,去构建了宇宙这个空间,而当这个空间被构建出来,它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基底,让我们得以回头审视思考这个实体本身。
宇宙存在吗?宇宙并不存在,但真实的存在。
宇宙并不存在,这里的宇宙,指的是我们用理性构建的那个宇宙模型,一个有边界,有定律,可被描述的客体。这个宇宙是我们的理性实体化的产物,是一个拼图作品,是一个概念建构。它并非独立于我们认知的实体。
真实的存在,这里的真实指的是那个先于,并独立于我们所有概念建构的,自在的,作为万物本源的存在本身。它是那个弥漫的,似乎无限的,不可言说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