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克制的距离 ...
-
陆家老宅的书房,气氛依旧凝重压抑,只是这一次,陆沉舟不再是跪着的那个。他坐在下首的红木椅上,背脊挺直,面容平静地接受着祖父和父亲新一轮的审视与训诫。内容无外乎谨言慎行、重塑形象、暂避锋芒的老生常谈。
他沉默地听着,偶尔颔首,未发一言辩驳,也未作任何保证。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里,看不出任何情绪,仿佛五年的冰风雪雨已将他彻底淬炼成一块冰冷的坚冰。
最终,陆老爷子挥了挥手,结束了这场单方面的训话。没有赋予任何实权,只丢给他一个家族旗下艺术基金会挂名理事的虚职,美其名曰:“从熟悉的领域慢慢开始”,实则仍是变相的闲置与监视。
陆沉舟平静接受。起身,行礼,离开。动作流畅却透着一种无形的疏离。
他没有选择回到市区的顶层公寓,而是住进了老宅的一处僻静的偏院。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冰岛那段时光。大部分时间待在书房里,深居简出,极少与外界接触。大部分时间待在书房里,看书,处理基金会那边送来的、无关痛痒的文件。
陈默依旧是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每日会准时前来汇报工作,内容逐渐从星瀚集团的宏观动向,扩展到更细致的社会信息流。汇报的语气始终平稳客观,但信息的筛选,却悄然围绕着某个固定的核心。
于是,陆沉舟虽足不出户,却对那个人的动态了如指掌。
他知道苏念安的工作室如今已是行业翘楚,门庭若市。
他知道苏念安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一画难求。
他知道苏念安受邀参与了国家艺术馆的重大改造项目,负责核心展厅的整体视觉设计与主题插画创作。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象征着官方和业界最高认可。
他还知道,这个下项目预算庞大,但评审极其严格,流畅复杂,对创意和执行都是巨大的挑战。他甚至通过基金会内部的评估报告,了解到项目前期推进中遇到的一些技术和基金协调上的阻力。
这些信息,他从不评论,只是听着。然后,在某天陈默汇报完基金会日常事务后,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
“国家美术馆那个项目,意义重大。基金会这边,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项扶持基金,针对这类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国家级艺术工程,提供无附加条件的资金与资源支持。流程要合规,评审要严格,避免任何不必要的联想。”
他的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天气,目光依旧落在手中的书页上。
陈默没有丝毫意外,只是微微颔首:“明白。我会立即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评估,确保流程绝对公正公开。如果项目符合标准,基金会将提供最高额度的支持,并协助对接国际顶尖的布展技术团队。”
“嗯。”陆沉舟翻过一页书,仿佛这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决定。
几天后,陆氏艺术基金会官网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设立“国家文化传承”专项基金,首批资助金注入数十亿,旨在支持国家级重大文化艺术项目。新闻稿写得冠冕堂皇,强调公益性与专业性。
很快,经过一系列严格而迅速的评估流程,国家美术馆改造项目顺利成为该基金的首个扶持对象。一笔巨额、无需归还、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资金迅速到位,同时基金会牵头引入的国际顶尖技术团队也火速加入项目组,解决了此前困扰团队许久的技术难题。
项目推进速度骤然加快。艺术圈内对此议论纷纷,大多盛赞陆氏家族的原件和社会责任感,少数知情人则暗自咂舌与着大手笔背后的真实意图,但无人敢公开质疑。
苏念安作为项目核心主创,自然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团队里一片欢欣鼓舞,认为这是项目成功的巨大保障。苏念安看着而合作方名单上那个“陆氏艺术基金会”的名字,握着资料的手指微微收紧,沉默了许久,最终只是对助理淡淡说了一句:“按流程好好配合。尽快完成技术对接。”
没有喜悦,没有惊讶,只有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平静。他早已不是五年前那个懵懂的青年,甚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来自那个姓氏的午餐。但这笔资金确实解了燃眉之急,且协议条款干净得不可思议。他只能将其归咎于陆家维持声誉的手段,不愿深想。
这些反应,通过陈默之口,同样精准地传递到了偏院那座寂静的书房里。
陆沉舟听完,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挥手让陈默退下。他走到窗边,看着庭院里一株耐寒的松树,枝叶上覆盖着未化的积雪。
他动用了一笔对陆家而言九牛一毛、却足以改变一个项目命运的资金,轻而易举地扫清了那个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方式比五年前更加隐蔽,更加冠冕堂皇,距离也保持得更加遥远。
没有露面,没有干涉,甚至未曾让基金会的人与对方有任何工作之外的接触。仿佛真的只是一次纯粹基于项目价值的商业决策。
他清楚地知道,那个人不再需要他笨拙的守护,更不会接受他直接的靠近。任何带有“陆沉舟”印记的靠近,对如今已站在高处的对方而言,可能都是一种冒犯和打扰。
这样就好。
隔着遥远的距离,用最不动声色的方式,确保那束光能继续璀璨地闪耀在她无法触及的高处。
而他,只需安静地待在这座冰冷的宅院里,做一个沉默地、无人知晓的旁观者。如同极地夜空中遥远的星辰,看似永恒存在,实则隔着光年般的距离,冰冷而孤独地注视着地面上的灯火辉煌。
这或许就是他赎罪的唯一方式,也是他们之间,最后且最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