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光之始 ...
-
上午七点,国家美术馆外,防暴警力完成最后布防。三道封锁线层层推进,无人机在百米高空盘旋监控。全球直播信号调试完毕,合作媒体超过六十家,覆盖一百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
瑞士安保团队完成最终清场。所有电子涉笔经电磁屏蔽舱检测,确认无远程触发装置。展厅内,七件作品全部就位。中央主展厅,念安的新作《破晓》压轴陈烈——碎裂的镜面由无数金属碎片拼接而成,背面焊接着上百只青铜铸就的手臂,共同托举。镜心折射出的光斑,恰好落在入口处题词墙上:“光不是被给予的,是被托起的。”
“声波干扰源定位完成了吗?”走进控制室。
“完成了。”技术主管调出声谱图,“触发频率锁定在8800赫兹,持续两秒以上即可激活后门协议。盲人合唱团主唱的最高音区正好落在这个区间。”
“屏蔽方案?”
“物理隔音层已加装,但若在场人数超过八百,声波共振仍可能穿透。最稳妥方式——”顿了顿,“是让那位主唱不要开口。”
“不。”声音坚定,“她必须唱。”
“可她一旦发声……”
“那就让她唱出不一样的频率。”打开加密通讯,“通知魏野,准备启动B计划。”
魏野,听障艺术家,《震颤的寂静》创作者。五岁失聪,靠骨传导感知世界。三年前因作品被指“亵渎传统”遭围攻,险些放弃创作。是基金会第一个匿名资助对象。
十分钟后,魏野抵达美术馆地下通道。随身携带一台定制震动台,能将声波转化为可触摸的频率图谱。将开幕式合唱曲《光之始》输入系统,启动模拟。
震动台缓缓起伏,显示屏上调出波形分析:“原曲高音峰值8821赫兹,误差±15,建议在第二段副歌时,将主唱声部下移半音,避开临界点。”
“能现场调整吗?”
“可以。”魏野比划着手语,“但需要有人在他耳边实时提示。”
“这个人,我来当。”
上午十一点,媒体与嘉宾陆续入场。热前十中,仍有六条与“破晓计划骗局”相关。记者们架起长枪短炮,镜头对准每一个入口。
安检门突然报警。一名男子被拦下,包中搜出大量伪造的“基金会财务黑洞”传单。身份核实——周临的堂弟,三个月前被秘密雇佣。
“放他走。”下令,“让他进去。”
林薇震惊:“他会在现场制造混乱!”
“正好。”冷笑,“让所有人看看,谁在背后操控舆论。”
十二点整,开幕式正式开始。全球直播画面开启。主持人简短致辞后,灯光渐暗,盲人合唱团十七名成员登上中央舞台。
第一段旋律响起,纯净如泉。镜头扫过观众席,程砚坐在轮椅上,仰头聆听;念安拄拐站在展墙边,手指无意识地随着节奏轻敲拐杖,
第二段欠揍将至,缓步走向舞台侧翼。在主唱女孩耳边蹲下,比出准备手势。女孩点头,深吸一口气。
副歌起音,声波监测屏瞬间亮起红光——频率直冲8800赫兹。立刻抬手,在女孩耳廓下方轻轻一按——那是魏野设定的触觉信号,代表“降调。”
女孩毫无迟疑,气息微沉,声线悄然下压。监测曲线骤然回落,稳定在8750赫兹,安全区。
控制室内,技术主管长舒一口气:“躲过去了。”
可就在此时,全场灯光骤灭。应急照明未启,展厅陷入绝对黑暗。
“备用电源被切断了!”技术人员惊呼。
“不是故障。”盯着监控,“是人为,从内部断开的。”
黑暗中,观众开始骚动。突然,四面八方的喇叭同时响起——不是音乐,而是周临录制的合成音:“你们所见的光,全是谎言!现在,让你们看看真相!”
大屏幕亮起,播放伪造的认罪视频。程砚“承认”卖画洗钱,念安“哭诉”被操控,魏野“手语坦白”作品由他人代笔。
“启动气体灭火系统。”声音冷静,“全频段电磁压制,切断所有无线信号。”
“可那会触发火警,观众必须疏散!”
“照做。”目光如铁,“真正的展览,不需要在混乱中进行。”
尖锐的警报响彻大厅。自动喷淋未启动,但氮气释放的嘶鸣声足以制造恐慌。人群在黑暗中奔逃,保安引导撤离。
十五分钟,展厅清空。只留下七件作品,在应急红光下静候矗立。
走到控制台前,插入独立银盘。全球直播信号未断——提前架设的卫星链路仍在运行。
“现在,轮到我们了。”
按下播放键。画面切换:先是周临的勒索视频,再是李伟昏迷前上传的证据,接着是运输车被植入电解装置的监控,最后是周临堂弟在安检时被搜出传单的全过程。
“这些,才是真相。”站在镜头前,声音沉稳,“有人想用恐惧掩盖事实,用谎言摧毁信任。但他们忘了——真正的光,从不在聚光灯下诞生。”
镜头缓缓扫过展厅:程砚的《光之重生》在红光中泛着金边;魏野的《震慑的寂静》表面布满细微裂痕,如同大地干涸的河床;念安的《破晓》,那只托举的手臂模型,关节处刻着一行小字:“给我光的,不是太阳,是你们。”
“展览不会取消。”直视镜头,“从今天起,‘破晓’展向所有人开放,免费参观。不设安保审查,不删评论,不屏蔽任何声音。”
“因为真正的艺术,经得起质疑,也容得下黑暗。”
凌晨一点,展厅恢复供电。独自站在《破晓》前,伸手轻触镜面。冰冷、锋利,却映出身后整片星空般的灯光。
手机震动。念安发来消息:“听说你站了一整夜?”
“在等光。”回复,“现在它来了。”
清晨六点,第一批观众抵达。没有媒体,没有安保阵仗。一位老画家拄拐进门,驻足在《震颤的寂静》前,老泪纵横。一个少年趴在《破晓》的镜面上,用手指描摹那只青铜手臂的纹路。
热搜悄然变化。#破晓展真相#冲上第一。直播回放播放量破十亿。评论区不再是谩骂。而是无数条留言:
“原来光,是这么被托起来的。”
“我们错怪了谁?又该相信谁?”
“明天,我也想去看看。”
收起手机。走向出口。晨光洒在美术馆台阶上,像一条金色的河。展览还在继续。而光,终于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