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第四十三章 越狱 ...
-
季节这东西它不管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总是按照它的规律一年四季不停地变换着。
日月穿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阚秋月已在女子监狱度过三个春秋,这几年间尽管她得到监狱长和李管教的照顾,艰难的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死里逃生,但是岁月的磨难使她的双鬓如雪?,映照出岁月的沧桑?。额头上几条深深的皱纹内蕴藏着数不清的艰辛和悲痛。现在她已别无它求,就是期望南南的探监和杨阳的信件。南南每次探监都让她兴奋好多天。她两个月准时给杨阳寄一封信问问情况,杨阳却很少回信,三年间共写了四封信,每封都是三言两句,不难看出他心中仍然充满对母亲的怨恨,可阚秋月每次接到儿子的信件,尽管只是片言只语,她却是如获至宝,高兴得她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晩上睡醒了也要翻一翻,看一看。
前些天听说白湖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她一连几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一直到洪水退去,她的那颗悬在嗓子眼的心才算又回到原来的空间。
就在洪水退去一星期后,白湖农场保卫科的两名工作人员,突然来到女子监狱。他们找到监狱长,向她通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称杨阳不幸落水失踪,并带来了他的遗物。不过水退之后并未发现尸体,他们怀疑有逃跑嫌疑,要求提审阚秋月,了解一下杨阳的情况,想从中找出一些线索。
林静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刚刚从秀秀荫影中解脱出来的阚秋月,怎能再经受得起这失去儿子的致命打击呢?不行,我必须阻止他们,她沉思片刻向他们解释说:“杨阳的失踪,我们理应配合,但他母亲的情况你们有所不知,去年由于她女儿自尽,差点丧命,精神上迄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知道儿子没了,她是否能承受得了,万一出什么意外,我们可负不了这个责任。”她说罢就感到最后一句话说得有点不妥,但是既然已说出,也不好收回,她马上补充了一句:“对不起,我并不是不让你们见阚秋月,我是不想让她再遭受这种不幸的打击,我要对我的服刑人员负责。”
来人稍加思考说:“监狱长,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你也得为我们想一想,杨阳这次是有意逃跑,还是意外落水,现在水下去了却不见尸体,因此无法定论,想从他母亲这里了解一些情况,我们也好向上级交代。”
林静想了想:“这样吧,关于她家的情况,我可以给你们提供,她家住在芒砀县杨镇村,是个大地主,她丈夫是国民党的军官,去了台湾,有一个女儿72年去世了,剩下一个逃荒捡来的儿子,离家出走不知去向,具体情况就是这些。”
尽管监狱长把情况说了,但来人仍然坚持着要见阚秋月:“监狱长,你所说的这些,我们基本上都已掌握,我们来的目的,是想从他母亲那里了解到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或许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为案子的定性提供依据。监狱长,咱们都是为党工作,也知道你对犯人负责,可我们也是奉命而来,如果材料不能落实,我们回去也不好交代,你说是不是?”
林静看着他们执意要见阚秋月,她考虑了一下说:“你们看这样可以吧?你们需要什么材料提出来,我让管教去问阚秋月。”
两个来人相互看了看后,一位提出:“监狱长,你看这样行吧,我们不提杨阳失踪的事,也不说是白湖来的,就说是上边派来的。”
林静听了点点头:“这倒是个主意,这样吧,她的申诉被驳了回来,我没有告诉她,你们就当作调查申诉案件的,记住千万不能走漏杨阳失踪的半点消息。”
双方谈妥后,林静让李管教把阚秋月叫到了办公室,指着身边这两个陌生人对阚秋月说:“这两个是来调查你申诉案件的,他们需要了解一下情况。”
阚秋月听说是来调查申诉案件的,当时就激动万分,马上表示有什么问题你们就直接提问吧?她会积极配合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白湖来的人很顺利获取了一些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因此非常感激林静,临走时,他们怀着一种敬配的心理对林静说:“谢谢你,监狱长,今天不仅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从你身上我们学到了如何去对待服刑人员和我们所要尽的义务和责任。”
林静把他们送走后,在检查杨阳的遗物时,发现一封写给她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寄出去的信件,她拿起看了看,然后拆开,内容写得非常简单。说他在白湖一切都好,不必挂念之类的词语,整个信中连一个妈字也没有。她拿着这封信,在屋内来回踱了几趟。最后拿起电话机,把李管教叫了过去。
她把杨阳落水的事告诉了李管教。
李管教听后惊叫了一声:“我的妈呀,这不是再次要阚秋月的命吗?”
“叫你来,就是商量一下,把这个事如何隐瞒?”
“隐瞒,这一天两天可以,这时间长了,能瞒得住吗?”
林静告诉她:“瞒住瞒不住,那就看我们了,小李,交给你一个任务。”她说着指了指桌上的信:“你按这上面的笔迹,每三个月给阚秋月写一封信,再把阚秋月寄给杨阳的信件全部扣留。” 李管教当时就为难了,因为她是顶替父亲上的班,初中三年级未毕业就到了这里。她手摆得像荷叶一样:“不行,不行,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那能去模仿别人的笔迹呢?”
“你先试一试,如不行,咱们再想办法,这事就你我知道,不许再告诉第三人。”
“是,监狱长,我一定配合你做好这项工作。”
两天后,李管教拿了两张模仿的笔迹让林静看:“我说不行吧,你看,连我自己也不认识了。”
林静接过来一看:“卟哧”一声笑了:“不难为你了,还是我自己想办法吧,不过,这信皮上一定要有邮局的邮戳,不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这个任务你总能完成吧?”
“这个我可以,不就花8分钱吗?买个邮票帖上再让邮局盖个邮戳,这个我一定能完成。”
“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
“你放心吧监狱长, 我知道该怎么办。”
从此每三个月监狱长摸仿杨阳的笔迹给阚秋月写一封信,再有李管教负责送到附近的邮局,寄到阚秋月手中。阚秋月看到儿子不仅信多了,而且内容也丰富了,甚至开头也叫妈了,还承认了以前的错误,终于获得了儿子的谅解,使阚秋月激动地热泪盈眶,多少年来从没现在这样快乐过。
再说杨阳从他到白湖农场服刑说起,这么多年过去,可对母亲的怨恨有增无减。期间两个月准时接到一封母亲的来信,而他却很少回信,因为他一直怨恨母亲,同时还有一种对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他总认为这个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因此产生了对社会的仇视,在狱中极少和人交流,既使是同监室的服刑人员,也很少说话。总是沉默不语,闷闷不乐。脸整天绷得像豆饼似的,从不见一丝笑容,性子愤怒无常,浮躁不安,大伙都称他是外星人。
当他得知秀秀去世的消息后,愤怒的他竟一拳把同号的门牙打掉两个,被关半个月禁闭,加刑两年。虽然他情绪反复无常,但有一个人的影子始终无法从他心中抹掉,那就是她心爱的人高倩。
那次南南按照母亲的吩咐,从女子监狱到白湖以猫蛋的身份来看望他,并给了他五十元钱,对他说这钱是咱妈给你的,让你好好保重身体。其实这钱是南南给母亲的,阚秋月不要非让他给杨阳捎来,可杨阳连问也没问母亲一声,却交给南南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去上海打听一下高倩的消息。
南南到了上海。按照杨阳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高倩的住处,可家中无人,一打听才知高倩有一男孩不幸夭折,因此得了神经病,在精神病院已住院两年了。
他回来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杨阳。杨阳悲痛万分,情绪更加暴躁无常。恨不能把高鸿千刀万剐,恨母亲不该生他,恨社会对他不公,总而言之他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仇恨,他恨不能一死了之。但他不想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倒产生了一种越狱的念头,成功更好,不成宁愿被看守用枪打死,也不愿再生活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上。可是监狱戒备森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越狱机会。
说话不及到了夏季,安徽南部的长江流域一连下了几天大暴雨,汹涌的洪水就像吃人的野兽一般,冲垮了河堤,淹没了大片村庄,房屋倒塌不及其数。据说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根据天气预报广播,受南北冷暖气流的影响,最近几天长江流域仍有强降水维持,上级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做好防涝工作。
本来地势低洼的白湖农场,现在已成汪洋一片, 洼地积水深达两米 。杨阳所在的连队,正好处在较低地段,房内的积水将近一米,下铺全泡在水中,他们不得不转移到上铺,杨阳坐在铺上,望着窗外无休止的暴风雨沉思着……
连队突然接到总部的紧急通知,命令他们组织一批年青力壮的服刑人员,火速赶到五里外的粮站去抢运粮食。经过挑选一共抽了30名年轻力壮的囚犯,杨阳也在其中,这批犯人在武警的监视下冒着风雨,分乘四只橡皮艇向粮站进发,田野上一望无际的洪水,只有树梢和电线杠以及屋顶还露在外面。从这里离粮站虽说只有五里路程,可中间要过一条河,宽约三十米,现在已无法计算它的宽度了,因为洪水已把河堤和桥全部淹没。根本分不清是河还是陆地,此时,电闪雷鸣,狂风呼啸,暴雨如注,船只到达河流时,汹涌的洪水顺着河道向下游泻去。杨阳乘坐的橡皮艇行驶到河中心激流处,一股强风吹过,船体发生倾斜,靠在船边的杨阳突然落水,船上的人顿时惊慌失措,可谁也不敢下水去救,眼睁睁地看着杨阳被洪水吞噬。
其实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杨阳是故意落水,从未出发前,他就准备利用这次大水逃走,把仅有的钱全部装进衣袋里,船到河心他看到滚滚的洪水顿时喜出望外,心想终于找到了机会,就在船体倾斜时,他身子有意一歪掉进了水里,凭着他那高超的水性,借着洪水的流速,几分钟后他就离开现场一百多米了,他迅速浮上来,换了一口气,向四周望去,只听见哗哗地下雨声,什么也看不见。他顺着水势,继续向下游游去,半小时后,就冲出了白湖农场的地界,游到一个露在水面的房顶上稍微休息了一下,又继续向东游去,他不知道游了多长时间?更不知游了多少里路?直至雨渐渐停了,他才爬上一段没有淹没的河堤,藏在一个无人居住的窝棚内,他内心既高兴又紧张,高兴得是终于冲出了牢笼,紧张的是怕被人看见,自己毕竟是一个逃犯。他躺在窝棚内一直到傍晚,肚内早已饥肠辘辘,他想找点吃的东西,这才担心吊胆的下了堤,田野上没有成熟的水稻全部泡在水里,找了好长时间,在一个村边找到一块玉米地,刚出穗的嫩玉米使他如获至宝。他一气啃了几个,吃饱后又掰了一些装进口袋里,趁着茫茫夜色慌忙离去。
他整整走了一夜,也分不清东西南北?只顾向前走。天快亮时,他来到一个长满杂树的小山上,山虽然不高,但树木茂密,为安全起见白天他不敢行走,便在山上找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躲了起来,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是不知什么原故,怎么也睡不着,到了中午,肚里又开始咕咕作响,饥饿难忍,可玉米早已吃光,山上没有任何吃的东西,只好在山洼间喝了几口山水。就在这时,突然一阵刺耳的警笛声从山下传来,只见一辆警车从不远的公路上呼啸而来,他以为警察是来抓他的,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瞬间全身僵硬,趴在地上无法动弹,甚至连大气也不敢喘了,两只眼死死地盯着警车,直至警车走远,他那个悬着的心依然还在怦怦直跳。过了好久都未能恢复平静。尽管是虚惊一场,可是他身上的衣服早被汗水浸透,他知道此处不是久留之地,要尽快离开,慢慢抬起头又朝警车去的方向望了望,却意外发现远处有一块玉米地,不由地喜出望外,因为江南田野上大都是水稻,种玉米的极少。可是又不敢贸然下山,只好等待着黑天。
太阳终于在西方的地平线上沉落下去,暮色渐渐笼罩四野,远处也不知什么地方还闪烁着几束灯火。
杨阳便悄悄地下了山,直奔玉米地而去,他钻进去吃饱后,一口气掰了十几个,用褂子包着,朝北走去。他现在也不知所在的位置?也不知该往何处?只顾向前行走,他几乎一夜没停,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快亮时,突然一条铁路出现在眼前,使他惊喜万分, 心想只要扒上列车就可以逃到更远的地方。他顺着铁路来到一个小站,正巧站台上停一辆向货车,他便偷偷地爬了上去,车箱是空的,底部有一些煤渣,看样子是辆运煤的列车,他也不知列车开往何处?等了成个小时,天色大亮,可火车没有一点开动的迹象,又使他紧张起来,恐怕被人发现,只好一动不动地躺在车箱里等待,直至中午列车才随着一声汽笛缓缓开动。杨阳的心也随着火车车轮的节奏逐渐平静下来。这列火车整整开了一天一夜, 除中间待避两次,一直到了次日中午才在一个车站停下来。杨阳下了车发现是襄樊,他在附近的饭店饱餐了一顿,找了一个偏僻的小旅店住了一宿。经过打听才知此地属湖北省。位于湖北西北角。
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敢去大城市了。他听说西南方向不远就是大山,他决定先进山躲一躲。天刚亮他便乘上向西去的汽车,下午到了房县,在此住了一晚上。翌日便进了山,当他钻进这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只见一棵棵的参天大树,重重的树影、虬结的藤蔓、厚厚的苔藓,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之中。他那颗恐惧不安的心才渐渐安定下来。但是他不知这茂密的森林中,是否有充饥的食物?想起小时跟母亲逃荒时,在树上掏鸟蛋的情景,他不由地抬起头看了看这漫山遍野的大树,只听见有蝉的叫声和呼呼作响的涛声,根本不见鸟窝的影子,他发现山沟里有一些不知名的小树上挂着好多像枣似的青果子,上去摘了几个,咬了一口,又酸又涩无法下咽,简直难吃死了,但为了补充能量,不得不忍着吃下。尽管腹内饥肠辘辘,可精神还是蛮轻松的,不论怎么说总算获得自由了。
不知不觉白天过去,可到了晚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夜晚的森林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原本存在的风声和蝉声仿佛已销声匿迹,只有在空荡荡的空气中不时传来几声鸟的呜咽声,似乎是生命最后的挣扎,使杨阳毛骨悚然。?他心惊肉跳地躺在一棵大树下的杂草上,到了二更时分,突然传来几声狼嗥,紧接着又是几声叫不清名字动物的啼叫声,他顿时惊恐万状,所有的头发根全竖了起来。就在这时也不知从哪里钻出许多小虫子,在他身上乱爬乱咬,难受极了,他只好坐了起来,靠在大树上也不敢再困了。他原以为这原始森林中会安全,没想到晚上的恐惧不亚于白天在外面的心悸,他这才感到危险随时都有向他袭来的可能,使他无法入睡,眼睁睁地看着这恐怖的夜色,聆听着多种野兽的怪叫,还要忍受着虫子的叮咬。一直到东方拂晓,各种可怕的声音才渐渐消失,就这样他在山上度过了一个令人畏惧的不眠之夜。
第二天,杨阳在山腰树丛中发现了一个山洞,里面还一些柴草,此洞深约八米左右,洞内平坦而干燥,里面有些干草,看样子曾有人住过,离洞不远处的山沟里,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涌出。杨阳顿时感到一股说不出来的喜悦,把昨晚的恐惧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大概是昨晚没有睡眠的原故。他疲惫地躺在山洞里,不大会就进入了梦乡。
万万没想到这洞里石缝中竟然居住着一条将近四米的大蟒蛇,它突然嗅到一股人的气味,立马从石缝中钻了出来,发现有人躺在洞里,认为是侵占了它的地盘,便昂头吐着红红的引子吱吱地向杨阳冲了过来。但它并没有直接攻击他,像是在警告让他马上滚开,可杨阳睡得像死人一样全然不知。当蛇爬行至他身边时,蛇头突然贴着杨阳的脖子钻了过去。杨阳在睡梦中感到脖子下好像有一个冷冰冰的东西在蠕动,用手一摸滑不溜球凉飕飕的,睁眼一看吓得他魂飞天外。他惊慌中想爬起,刚一欠身,那蛇猛地一回头将他的脖子缠住,竖起它那高昂的头,吐着长长的引子,两只蛇眼直盯着杨阳的脑袋。他拼命的用手去掰蛇身,不仅没有丝毫松动,反而越掰越紧,那条蛇好像被激怒,突然朝着杨阳的胳膊发起了攻击,狠狠咬了一口。但杨阳依然没有松手,用尽全身力气与蛇搏斗,他和蛇滚在一起一连翻了几个身,腰间碰到一块石头,他顺手拿起朝着蛇头砸去,想不到正中蛇的脑袋,那蛇迅速身子抽出,帖着地面向里爬去。杨阳抓住这个机会赶忙又捡起那块石头,使劲朝蛇头砸去,蛇头当时就开了花,折腾了几下伸开身子不动了。
杨阳浑身就像散了架似的瘫在地上,满脸的汗珠像豆粒一般,心中怦怦跳个不停,过了好大会,他才从惊吓中慢慢平静下来,感到胳膊上疼痛难忍,才发现胳膊上鲜血直流,他急忙从褂子上撕下一条布,将伤口包上。幸亏是条蟒蛇没有毒,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他在洞中又躺了半个钟头,等心里完全平静下来之后,才爬起来把蛇拉到洞外,挂在树枝上,将蛇皮扒下来,找些树枝,掏出在房县买的火柴生着火,把剥好的蛇放在火上烤熟,美美的饱餐一顿,把剩下的又拿回洞里,虽说经过了一场惊险的生死搏斗,可给他带来至少三天的美味,也算是一种额外的补偿吧。
几天后,蛇肉吃光了,他就在林中寻找一些能充饥的东西。这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几棵非常漂亮的蘑菇,使他喜出望外,因为59年跟母亲逃荒吋,在山林中曾吃过这东西,味道相当不错。于是采下来用水洗干净吃了下去。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几棵是毒蘑菇,吃下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呕吐,头沉眼花,呼吸急促,不好,他马上意识到蘑菇有毒,好不容易爬回洞里,便失去了知觉。他在洞中整整睡了两天两夜,幸运的他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醒来感到四肢无力,浑身麻木,嘴干舌燥,喉咙里像冒烟似的,他想找点水喝,但无法站稳,只好慢慢地爬到小沟间喝了几口清水,又找了些野菜吃下,过了一会才感觉身上略有好转。
杨阳连续经历了两次让他差点丧命的事件后,他对原始森林有了新的认识,这里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安全,却是到处充满了危险和杀机,他决定离开此地,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藏身,可思来想去没有寻思出好的地点,就在这时,突然附近传了两声打猎的枪响,他以为是警察前来搜山,顿时惊恐万分,迅速躲进洞里,用柴草将自己盖上,直至天黑外边一切平静后,他才悄悄地爬了出来,下山的念头也就此打消。
过了几天,他在树林中寻找食物,突然听到几个人的说话声,以为是警察,吓得他迅速地钻进一个枯树洞中,想不到这树洞内竟是一蚂蚁窝,里面的蚂蚁立即向这位不速之客发起攻击,咬得他又疼又痒,浑身起满了扁皮疙瘩,但又不敢动,直至说话声消失,他才爬了出来,忍着痒痛来到刚才说话的地方,发现地上放着几个午餐罐头盒和几张考查用的废纸,原来是一个科学考查队。他把几个罐头盒捡了起来,高兴得如获至宝,虽说里面的食物已吃得干干净净,但盒子可以烧水,这样就能喝上开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他渐渐地掌握了在原始森林中生存的一些规律和技巧,为长期居住打下基础。
不知不觉的夏天过去了,天气随着季节的变换,气温一天天凉了起来,树上的叶子有绿变成了橙黄色并开始掉落。杨阳知道秋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他己在这原始森林中已度过三个月了,虽然不知是几月几日,但从气温的变化和树叶的颜色上,已感觉到季节已是深秋,不久冬季就要来临。他想到自己不仅没有棉衣,甚至连身上穿得单衣也被树枝挂得破烂不堪,更不用说过冬了,等大雪封山,既使不被饿死,也会被寒冷活活夺去性命。他在狱中听难友说南方的气温要比北方热得多,云南和广西冬季根本不穿棉衣,还听说云南和缅甸交界处有个叫金三角的地区,是几个国家都不管的地方。解放时国民党的一支部队退守此地,在那里安营扎寨,长期住了下来,这两年有好多知青也跑了过去。不妨自己也去闯一闯,省得在此提心吊胆。他认为自己已逃出来几个月,公安局不可能再查那么严了,因此决定先下山,找件衣服把头发理一理,然后再想法去云南。
他决心一定,便离开了山洞,整整转悠了一天,也没有走出大山,一直到第二天的中午才看到了山下的田野,他兴奋不已,望见不远处有个小村庄,便兴致勃勃地奔了过去,想讨件衣服,可是刚到村口,就被几只狗截住乱咬一通,随后又过来几个拿棍子的百姓,冲他打来说他是野人。他无可奈何的又逃回林中,看看自己确实像个野人,头发蓬乱像一团草,衣服烂得已不遮体,到处露着肉,腰里系着用树枝编得腰带,脚上的鞋底早就不见了,只好又在林中过了一夜。
天亮后,他不敢再贸然下山,于是沿着林子一边行走一边观察,到了下午,他突然发现山角下有两间茅屋,门关着好像房中无人。他便壮着胆子向小屋走去,到房前也未发现什么动静,于是上前敲了敲门无人应声,推门一看,只见屋内墙上挂着几张兽皮,当他看见床上放着两件衣服时,顿时喜出望外,上前拿起就要离开,这时忽然他嗅到一股浓重的肉香味,这种气味好长时间没有闻到了。看见桌上放着一瓷盆熟肉,他馋得抓起一块,刚放进嘴里,就听外边传来两声狗叫,只见门外站着一个满泪胡须的老汉,二目圆睁,手里端着一杆猎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他,大喊一声:“那里来的野人,敢来这里偷东西,快说,不然,我就打死你。”
杨阳当时慌了手脚,结结巴巴地说:“大爷……俺不是野人……俺是在山上迷了路,想找些吃的和穿的。”
话音未落几条狗向他扑来,杨阳吓得大叫:“大爷救命!”
老汉唤住狗,仔细地打量了杨阳一番,把枪放下厉声地说:“说说是咋回事?”
杨阳把下山时编好的故事说了一遍:“大爷,是这么回事,几个月前,听说这原始森林很神秘,俺们几个觉得好奇,就从开封赶来,想看个究竟,不幸我掉进山崖,一块来的几个人以为我死了,没想到我被一棵树棚住,第二天醒来,由于腿受伤,不能行走,只好在山沟里呆着,等伤好却迷了路,在山上不知转了多少天,今天才算走了出来,想找点吃的穿的,大爷你就救救我吧!”
老人听后同情地点点头,看他那个样子不像说谎:“在山上有三个月了吧?”
“俺也不知有多少天了。”
“你叫啥?住在哪里?”
“俺叫刘恒,家住河南开封中牟县。”
停了一会,老汉指了指瓷盆里的肉说:“饿了,就吃吧。”
杨阳激动地说了一声:“谢谢大爷。”急不可待地用手抓起就往嘴里填,由于吃的太猛,一块没有嚼碎的肉被卡在嗓子里,憋得他眼泪都流了出来。
老汉忙劝道:“慢点吃。用筷子。”
他已几个月没用筷子了,经老人一提醒这才想起,连忙拿起案板上的一双筷子又吃了起来。
老汉又问:“这些天在山上都吃些啥东西?”
杨阳边吃边回答:“吃些野果,野菜,也抓些小动物。”
“受了不少的罪吧?”
“不仅受罪,一次被蛇缠住,还有一次吃了毒蘑菇差点丧命。”
“你能在山上过几个月,也实在不容易,前些年经常有罪犯跑进山里,由于受不了罪,就下了山,去年就被俺这里派出所逮住两个。”
杨阳闻听,心情当时就紧张起来,他怕老汉看出,急忙把头低下,心里虽说有些害怕,但却没忘记吃,因为这些年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肉了。不大会,小盆内的肉就被他消灭的一干二净,他抹了抹嘴:“大爷,这是什么肉这么香?”
“是兔子肉,留给我儿的。”
“是给你儿留的。”
“他进山打猎去了,到天黑才能回来。”
杨阳有些不好意思:“对不起大爷,这留给您儿子的肉让我吃了……”
“他回来一定会带来猎物的,你不要为这个担心。”
杨阳发现老汉非常和蔼,他看着那两件衣服,试探地恳求道:“大爷,您真好,是否能买给我这身衣服,您看我这也无法见人。”说着从烂衣口袋里掏出二十元钱。
没想到老汉有些为难,犹豫片刻:“卖给你,我儿子就没衣服了,看你这个样子,实在不能见人,也怪可怜的,这样吧,床下还有一双旧胶底鞋,连衣服加鞋都卖给你。留你十五块钱。”
杨阳一听老汉答应了,还便宜了五块钱又多给一双鞋,让他激动万分,赶忙便将衣服和鞋换上,不料正合适。激动的他不知说什么好,只差没给老汉磕头了:“谢谢大爷,谢谢你老人家,不知你尊姓大名。”
老汉将十五元钱装进口袋,剩下五衣给了杨阳:“这一带的,都叫我薛猎头。”
“原来是薛大爷,今天俺碰到你,算是俺有福气。”
老汉看了看杨阳的那头老草窝式的乱发:“别这么说,本不该要你要钱的,可俺儿子只有这身替换衣服,我只好下午去镇上再买一身,看你那头发,还能见人?我这里有刀子,不妨,俺给你刮一刮。”
这可是杨阳梦寐以求的,他忙说:“大爷,今天碰到您老人家,也算俺三生有幸,您的大恩大德,俺永世不忘。”
老汉摆了摆手:“别这么说,俺在山上救过几个迷路的人了,能在别人有难时拉人家一把,比什么都强,人嘛,活着就该多行善事,这样到了阴间,阎王爷都不会亏待的,噢,暖壶有热水,你要喝自己倒吧,我先烧点水,给你洗洗头。”他说罢舀了两勺子水倒在锅里,一边烧火一边问杨阳家中还有什么人?杨阳没有告诉他实话,便说有父母还有一个妹妹。老汉把水烧热后,杨阳把头发连洗了几遍。老汉用了将近一小时,才把他那像茅草一样的头发和胡子给剃光了。
杨阳摸着光头和嘴巴,感觉身上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感激地泪水直流,扑通跪在地上给薛老汉磕了一个头:“大爷,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老人家。”
薛老汉忙把他拉了起来,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五元钱塞给杨阳:“我留你十元,这几块钱,你带着路上用,快回家吧,还不知父母急成啥样呢?”
“大爷,十块钱能够吗?”他说着把钱退给了薛老汉。
薛老汉把将钱推给杨阳:“不够我自己添,你回家这么远,还得花钱。快回家吧,不知你父母这几月是咋熬的?看见你不得高兴死。”
杨阳把钱收了起来,拜谢了薛老汉,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征程,他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归根何处,命运如何?
他来到一个集镇,这里今天正好逢集,大街上到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么多人了,突然他在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警察,不由地紧张起来,赶忙躲在一旁,不大会警察消失,可他的心仍怦怦乱跳。为了安全起见,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他尽量绕开集镇和大路,专找偏僻的小路行走,这样可以避开警察的视线。
两天后,他来到了一个火车站,爬上一辆南去运化肥的列车,经过一夜的行程,火车在一个货场停了下来,下车后才发现竟到了广州。坏了,本想去广西和云南,却来到了广东。既然到了这里,也不可能再回去了,以前他在监狱里听说过,沿海地区的渔民,出境非常容易,如同在家串门一样,反正已到了这里,不如到沿海闯一闯,或许有机会能到外国去哪?他主意拿定,便乘上了去珠海的汽车,几经辗转来到了一个叫淇洪的小岛上,岛屿位于香港和澳门之间,此处既偏僻而又荒凉,岛上的居民大都以捕渔为生。
杨阳先在一个小码头帮人搬缷货物,由于他勤奋肯干,待人热情。时间不长,就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渔民,后来开始帮人捕鱼,渔民告诉他,香港和澳门虽说被外国占领,但那里绝大部分都是大陆人。
他在海上作业时,经常和香港的渔民打交道,交识了两个香港的朋友,其中一个叫阿林的年青人和杨阳特别要好,他为杨阳在香港南边的浦台岛找到一份捕鱼的工作,从此杨阳就正式脱离了大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
他的主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渔民,解放前夕他随着家人来到这里,以打渔为生,已在此地居住三十余年。此人在当地威望很高,人脉甚好。他有两艘渔船8名员工,每天都在海上捕鱼作业。
杨阳自从来了以后,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对主人忠心耿耿,很快就得到重用,三月后主人便把一艘渔船交给他来管理。
不知不觉地半年过去了,时令已到七五年的夏季。
浦台岛位于蓝浦海峡的出海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船出入香港的必经之地。有天一个渔民在浦台岛南边的海域里的暗礁里意外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瓷器,据说是明代的,消息传出,不少渔民风涌而至,杨阳的主人也不例外,带了两个潜水员,经过几天的努力,打捞到两件青花瓷盘。
经过有关人士考证,这地方可能有古代的沉船遗址,据史料记载,浦台岛附近的海域,从明代到清朝一共有十几艘商船先后沉没,船上装有大量的瓷器和金银铜器。这个消息在社会上迅速传开,立即引起一些文物收藏爱好者和一些文物贩子的高度关注,甚至连一些外国的考古专家和打捞公司也不远万里,前来分享这批文物。
毛作仁那位朋友古董商陶林得知这一信息,匆忙带了两个助手,第一时间赶到浦台岛。此人在台湾古董界很有名气,经销古董己三十余年,分别在台北和香港开了两家古董店,专门经营从大陆走私过来的文物,尤其热衷大陆的瓷器和玉器。去年他从内地收购了一址宋代的瓷器,让他大赚了一笔。近日他从香港店铺得知浦台岛附近发现了古代的沉船遗址,有青花瓷出水,惊喜万分,当天就带了两个助手,从台北来到香港,下了飞机马不停蹄地赶到浦台岛,准备亲自考查一番,如果情报可靠,他组织一个打捞队,准备大干一场。边打捞边收购。
他和助手到了浦台岛,打听到的确有人捞到几件青花瓷盘,成色很好,决定亲自上门收购。其中包括杨阳的主人捞的那两个靑花盘子。陶林看到后,确认是明代的瓷器,当时就爱不释手。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每件四万五千港元的价格成交,这两件东西每件都可赚十万港币,他立即吩咐一个助手,抓紧时间把瓷盘送回香港店铺。为了确定瓷器出水的方位,他和另一名助手,特地高价租了杨阳主人的一艘渔船,带他们前往实地勘察。主人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杨阳,让他带着两名伙计驾着渔船,载着陶林和他的助手一道去了出瓷器的海域。
出发时天气晴空一碧,万里无云,海面上风平浪静。两小时后,他们赶到了现场,海面上已聚集了大小不一各种船只,有打捞文物的,也有捕鱼的。陶林让杨阳驾着船围着水域现场先转了一圈,让助手利用仪器勘察了海域的具体方位,这位助手是他从打捞船队请来的专家。他确点了方位后,又测量海水的深度,一直忙到太阳快落山了,别的船只已陆续返航,俗话说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就在他们勘察完最后一个测量点时,突然南边的天空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他们立即收拾仪器开始返航,可是行驶不到半小时,狂风呼啸而至,海面上顿时恶浪滔天,渔船在风浪中不停地摇摆着,忽然一个巨浪打来,整个船体马上被海水吞没。陶林不幸被抛下船去,紧接着,又一巨浪袭来,船体失去了控制,一下子被冲出7、8米远。眼看着陶林要命葬大海,船上的人巳自顾不暇,一个个慌得不知所措,谁还顾得上落水的陶林。没想到这时杨阳却要跳入汹涌的海水中救人,被同事一把抓住,说他下去不仅救不了人,很可能连自己的命都没了。可他却说船主把人交给了我,人没了他无法向主人交代,说罢不顾同事的劝阻毅然跳下水去。一个巨浪打来,杨阳立即被海水淹没,但很快又浮出水面,向陶林奋不顾身地游去。这时陶林已经支撑不住,眼看就要坠入海底。杨阳扑过去想把他托起,却没想到陶林见有人来救他,便紧紧地将杨阳抱住,导致他无法游泳,两人同时沉入水中。杨阳使尽全身解数才得挣脱,为了不让陶林抓住自己的身子,只好用一只手牢牢地抓住他的衣服,用另一只手奋力划水。这时船上的人为救他们,抛下一个划船用的木桨。让杨阳抓住可增加浮力,不料那木桨突然被风浪卷起十多米高,往下一落像箭头一样向他们射去。杨阳只顾救人没想到木桨啪的一声撞在他的头部,当时就觉得大脑一懵,顿时失去了知觉,抓陶林的手也松开了,两个人再次沉了下去。幸亏船上两个伙计跳了下来,这才化险为夷,把他们救上了船。但是杨阳的头部被木桨撞伤导致昏迷。此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他们立即把杨阳送到附近医院,经诊断大脑受到撞击导致颅内毛细血管破裂,医生建议迅速转院。他们马不停蹄地把杨阳转到一家比较知名的医院进行医治。
陶林这次大难不死,全凭杨阳拼命相救,所以他对杨阳感激不尽,为了报答杨阳的救命之恩。他让医生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杨阳抢救过来,并且形影不离地守在病床前,三天后杨阳醒了过来,他这才放了心。当他得知杨阳是大陆人,无依无靠偷渡来港时,他准备把杨阳带回台湾,说要给他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开始杨阳的主人有些恋恋不舍,后来在陶林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杨阳听到后,心中暗暗高兴,这正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能见到官居团长的父亲了。可是一想,这大半年时间老板对他不薄,再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因此他并没有立即答应陶林的要求,而是要继续留在岛上。后来在主人的再三劝说下,这才同意跟陶林去台湾。
通过这几天的接触,陶林感觉到杨阳不仅品质高尚,而且对主人更是忠心耿耿,甚至可以舍生忘死。无论从长相还是品德以及各方面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况且自己膝下无子,想收他为螟蛉义子,因此决定将他带回台湾。
陶林原籍山东,59岁,45年跟随父亲来到台湾,与台湾本地人结婚,生有二女,原想着让其中一个女儿继承父业,不料两个女儿都对此不感兴趣,大女儿陶艺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取得硕土学位后,与一个美国人结婚落脚纽约。小女儿陶红学业完成后,找了一个加拿大丈夫,移居渥哥华。两个女儿分別定居海外,很少回台。
半月后杨阳出了院,告别了他原来的主人,就跟着陶林通过关系偷偷地去了台湾。陶林又花钱给杨阳搞了一个临时居住证。把他安排在台北古董店帮忙,由于杨阳勤奋好学又能吃苦耐劳,很快便搏得陶林夫妇和伙计们一致好评,尤其陶林的夫人孙敏对杨阳更是疼爱有佳。
过了一段时间,陶林经过对杨阳进一步了解后,决定收他为义子,改名为陶阿祥。在台北花园酒店隆重举行了收子仪式。备了二十多桌酒席以答谢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刚出狱不久的毛作仁当然不例外,陶林为营救他曾花费了不少心血。使他提前一年保释出狱。这次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经济上损失了上亿元台币,但这些并没有伤他的原气,出狱后不久便正式以他的名义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利用他原来的关系,生意很快风生水起。由于他和陶家的关系甚好,平时阿秀经常跟父亲前来串门,自从阿祥来了之后,来的次数更加频繁。因为她被阿祥的英俊潇洒深深吸引住,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请客这天。毛作仁特备了一份厚礼,亲自带着女儿阿秀一同前来祝贺。
从此以后杨阳便正式成了陶家的一员。他不仅对义父义母百依百顺,忠心耿耿。而且对毛作仁也是言行是从、恭恭敬敬,因此深得毛作仁的喜欢和尝识。
古玩这东西不仅枝术性很高,而且知识性也很强。为了能使阿祥尽快熟悉业务,陶林把他送到台北文物培训班进行系統学习。这里正好在毛作仁家附近不,受毛作仁之邀每天中午都在他家用餐,因此成了毛作仁家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