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砚边鹤影》番外:秋檐望舒 ...

  •   《砚边鹤影》番外:秋檐望舒

      九月的风带着凉意,卷着院角的梧桐叶,轻轻落在沈砚舟摊开的画纸上。他正坐在廊下画扇面,笔尖蘸着淡赭色的墨,刚要在纸面勾勒远山轮廓,一片金黄的叶子便恰好停在笔尖下,像极了刻意落下的点缀。

      “倒是省了我添秋景的功夫。”沈砚舟笑着把叶子捏起来,转头便见裴枕鹤提着个藤编食盒从月亮门外走进来,青布长衫被风掀起一角,鬓边沾着片细碎的桂花瓣——想来是刚从巷口那棵老桂树下过。

      “苏州雅集上那位周先生送的桂花糕,还热着。”裴枕鹤把食盒放在案上,打开时一股清甜的桂香漫出来,混着廊下新挂的风干莲蓬气息,倒有了几分中秋将近的意味。他见沈砚舟指尖还沾着墨,便拿起帕子递过去,“先擦了手再吃,仔细蹭在糕上。”

      沈砚舟乖乖擦了手,捏起一块桂花糕咬了口。糕体松软,豆沙馅里混着细碎的桂花,甜香不齁,还带着淡淡的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去,连带着方才握笔的疲惫都散了大半。“比去年我们自己做的更软些,”他含着糕点含糊道,“明年我们也试试这个方子?”

      “好。”裴枕鹤点头,目光落在案上的画纸。纸上刚画了半幅秋江图,远山朦胧,近水含烟,唯独缺了水面的舟楫。他伸手拿起笔,指尖蘸了浓墨,在江面轻描几笔,一艘乌篷船便跃然纸上,船头还坐着个拢着衣襟的小人,姿态慵懒,竟有几分沈砚舟的影子。

      “你这是把我画进画里了?”沈砚舟凑过去看,见那小人眉眼间的神态与自己有七分像,忍不住笑出声,“周先生要是见了,怕是要笑我们俩画里藏私。”

      裴枕鹤放下笔,指尖轻轻蹭过他唇角沾着的糕屑:“画本就是为心而作,把你画进去,才是这秋江图该有的模样。”他说着,从食盒底层拿出个锦盒,打开时里面躺着一对玉坠,是两只衔着桂花枝的仙鹤,玉色温润,雕工精巧。“上次去苏州,见玉器铺里摆着这个,想着中秋快到了,便买了回来。”

      沈砚舟拿起一只玉坠,指尖摩挲着仙鹤的羽翼纹路,心里暖得发颤。他想起去年中秋,两人在院里摆了张小桌,就着月光吃月饼,裴枕鹤还给他讲了些京城里的中秋习俗。那时他便觉得,有裴枕鹤在身边,哪怕只是寻常吃食、琐碎闲谈,都是难得的好时光。

      “我帮你戴上。”裴枕鹤拿起另一只玉坠,走到沈砚舟身后,轻轻将红绳系在他颈间。玉坠贴着锁骨,带着微凉的温度,却让沈砚舟觉得心口发烫。他转过身,踮起脚将另一块玉坠系在裴枕鹤颈间,指尖不经意触到对方的喉结,见人耳尖微微泛红,忍不住伸手捏了捏:“原来裴太傅也会脸红。”

      裴枕鹤捉住他作乱的手,轻轻按在掌心:“也就只有你,敢这样逗我。”他牵着沈砚舟走到院中的桂花树下,枝头的桂花已开得繁盛,金黄的花瓣缀满枝桠,风一吹便簌簌落下,落在两人发间、衣襟上,像是撒了把碎金。“再过几日便是中秋,要不要回一趟京城?”

      沈砚舟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裴枕鹤虽早已辞官归隐江南,但京城里还有几位旧友,每年中秋都会寄信来,邀他们回去小聚。只是从前他总觉得京城喧嚣,不如江南清净,便一直没应下。如今听裴枕鹤提起,倒生出几分念想——或许,去看看京城的中秋,也不错。

      “好啊,”沈砚舟点头,“正好可以看看京城里的灯市,你之前说过,东华门的灯盏最是好看。”

      裴枕鹤眼底笑意更深,伸手将他发间的桂花摘下:“不仅有灯市,还有你爱吃的豌豆黄、艾窝窝,我带你去吃最地道的那家铺子。”他想起从前在京城,自己总是忙于朝堂事务,很少有时间陪沈砚舟四处闲逛,如今闲下来,倒想把从前错过的时光,一点一点补回来。

      接下来的几日,两人便开始收拾行装。沈砚舟把近期画好的扇面都仔细收进木匣,又挑了几幅得意的秋景图,打算带去给京城里的旧友看看。裴枕鹤则忙着写信,告知旧友他们要回京的消息,笔尖落在纸上时,语气里都带着几分轻快。

      出发那日是个晴天,晨光透过窗棂洒进屋里,将案上的行李照得暖洋洋的。沈砚舟背着装着画具的布包,裴枕鹤则提着食盒——里面装着沈砚舟爱吃的桂花糕,打算路上吃。两人走出小院时,邻居张阿婆正坐在门口择菜,见他们要出门,笑着递过来一袋晒干的桂花:“听说你们要去京城,带点桂花去,泡水喝也香。”

      “谢谢阿婆。”沈砚舟接过桂花,心里满是暖意。在江南住了这些年,邻里间的情谊总是这样质朴温暖,让人舍不得离开。

      马车行驶在青石板路上,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与车外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沈砚舟掀开窗帘,看着窗外掠过的稻田、荷塘,还有远处的青山,忍不住感叹:“这江南的秋,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裴枕鹤坐在他身边,伸手将车窗掩上些,避免风灌进来:“等从京城回来,我们再去郊外的枫叶谷看看,听说那里的枫叶红透时,像火烧一样。”

      “好啊。”沈砚舟靠在他肩上,闭上眼睛。马车轻轻摇晃,像小时候母亲哄他睡觉时的摇篮,让人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初见裴枕鹤时的情景,那时自己还是个初到京城的画师,在太傅府里为裴枕鹤画像,见对方一身青衫,眉眼清冷,只觉得这位太傅威严得让人不敢靠近。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会为他洗手作羹汤,陪他在江南小院里看四季流转。

      马车走了三日,终于抵达京城。刚进城门,沈砚舟便被街上的热闹景象吸引住了。路边的店铺挂起了红灯笼,小贩们推着小车叫卖,还有孩童拿着风车跑过,笑声清脆。与江南的温婉不同,京城的秋带着几分爽朗热闹,让人眼前一亮。

      “先去客栈放行李,再带你去吃豌豆黄。”裴枕鹤牵着他的手,避开人群往客栈走。指尖相扣的温度,让沈砚舟觉得哪怕在陌生的京城,也有了归属感。

      客栈是提前订好的,房间宽敞明亮,窗外就能看到街景。放下行李后,裴枕鹤便带着沈砚舟去了那家老字号的点心铺。铺子不大,却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甜香。伙计见到裴枕鹤,笑着迎上来:“裴大人好久没来啦,还是老样子,豌豆黄、艾窝窝各来两碟?”

      “再加一碟驴打滚。”裴枕鹤笑着点头,转头对沈砚舟说,“这家的驴打滚最是地道,黄豆面撒得足,你肯定爱吃。”

      点心很快端了上来,豌豆黄细腻绵软,艾窝窝甜而不腻,驴打滚裹着黄豆面,咬一口满是芝麻香。沈砚舟吃得眉眼弯弯,裴枕鹤坐在对面,看着他的模样,自己也觉得心里甜丝丝的。

      吃过点心,两人沿着街道闲逛。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店铺都开始挂灯盏,有兔子灯、荷花灯,还有精致的走马灯,看得沈砚舟目不暇接。走到东华门时,暮色已降临,宫墙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暖黄的光映着朱红的宫墙,格外壮观。

      “你看,那盏兔子灯真好看。”沈砚舟指着不远处的一盏灯笼,兔子的眼睛是用红宝石做的,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裴枕鹤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笑着说:“喜欢就买下来,晚上挂在客栈房间里。”

      两人刚要走过去,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枕鹤兄,砚舟兄!”

      转头一看,竟是京城里的旧友李大人。李大人穿着便服,身边跟着夫人和孩子,见到他们,脸上满是惊喜:“我还以为你们明日才到,没想到今日就来了。”

      “路上走得顺,便提前到了。”裴枕鹤笑着拱手,“李兄这是带着家人来买灯?”

      “是啊,孩子吵着要走马灯,便带他来看看。”李大人说着,看向沈砚舟,“砚舟兄近来可有新作?上次你寄来的春景图,我还挂在书房里,每日都要赏玩一番。”

      沈砚舟笑着点头:“带来了几幅秋景图,改日登门拜访时,再请李兄指点。”

      几人又闲聊了几句,李大人邀他们中秋那日去家里做客,裴枕鹤和沈砚舟欣然应允。告别李大人后,裴枕鹤买了那盏兔子灯,提着灯笼牵着沈砚舟往客栈走。灯笼的光映在两人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路上,格外温馨。

      回到客栈时,月色已爬上夜空。裴枕鹤把兔子灯挂在窗边,暖黄的光透过灯笼纸,在地上投下兔子的影子,轻轻晃动。沈砚舟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色,心里满是感慨:“原来京城的中秋,也这样好。”

      裴枕鹤从身后轻轻抱住他,下巴抵在他发顶:“只要和你在一起,在哪里都好。”他低头,在沈砚舟耳边轻声说,“明年中秋,我们去杭州看潮,后年去成都看芙蓉,把天下的好景致,都陪你看遍。”

      沈砚舟转过身,伸手抱住裴枕鹤的腰,把脸埋在他怀里。窗外的月色温柔,屋内的灯光暖人,颈间的玉坠贴着皮肤,带着熟悉的温度。他知道,无论将来去什么地方,只要身边有裴枕鹤,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时光。

      中秋那日,李大人家里格外热闹。院子里摆了张圆桌,桌上摆满了月饼、点心和瓜果,还有一壶桂花酒。几位旧友围坐在一起,谈诗论画,笑声不断。沈砚舟把带来的秋景图拿出来,众人看了都赞不绝口,李大人更是当场提笔,在画上题了诗。

      夜色渐深,月亮升得越来越高,圆圆满满的,像挂在天上的玉盘。裴枕鹤牵着沈砚舟走到院中的桂花树下,枝头的桂花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风一吹便落下几片花瓣,落在两人肩头。

      “还记得去年今日,我们在江南小院里看月亮吗?”沈砚舟轻声问。

      裴枕鹤点头,伸手将他揽进怀里:“记得,你还说月亮太圆,看得人心里发软。”

      沈砚舟笑了,抬头看着月亮,心里满是安宁。他想起这一年来的日子,春天一起种枇杷树,夏天在树下吃果子、画扇子,秋天来京城看灯、赏月亮,每一段时光都充满了温暖。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个四季,还有很多个中秋,只要身边有裴枕鹤,所有的日子都会像此刻的月亮一样,圆满而温柔。

      裴枕鹤低头,在他额间落下一吻,声音轻得像月光:“砚舟,有你在,岁岁中秋,皆是圆满。”

      沈砚舟闭上眼睛,靠在他怀里,感受着他的体温和心跳。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近处的桂花轻轻飘落,月亮的清辉洒在两人身上,将所有的温柔与美好,都定格在这秋夜的月色里。

      从京城回来后,江南已进入深秋。院中的梧桐叶落了满地,金黄一片,踩在上面沙沙作响。沈砚舟和裴枕鹤一起把院里的落叶扫成一堆,打算用来肥田。裴枕鹤拿着扫帚,动作不快,却很认真,沈砚舟则蹲在一旁,把落叶里的小石子挑出来,偶尔还会捡起一片形状好看的叶子,夹进书页里。

      “明年春天,我们在院角种几株海棠吧?”沈砚舟忽然说,“听说海棠花盛开时,像一片云霞,特别好看。”

      裴枕鹤停下扫帚,转头看他,眼底满是笑意:“好,等明年开春,我们就去买海棠树苗。”他走到沈砚舟身边,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你想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把这小院,变成你最喜欢的模样。”

      沈砚舟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小院里的每一株花草,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和约定。从春天的枇杷树,到夏天的风铃,再到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还有未来要种的海棠、葡萄,每一样都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扫完落叶后,两人坐在廊下喝茶。茶是今年新采的雨前龙井,泡在白瓷杯里,清香四溢。沈砚舟拿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看着院中的秋景,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比画里的景致还要美好。

      “枕鹤,”沈砚舟轻声说,“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么多日子。”

      裴枕鹤放下茶杯,伸手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指节:“该说谢谢的人是我。若不是遇见你,我或许还在京城的朝堂里,过着日复一日的案牍生活,永远不知道,原来日子可以这样温暖。”

      沈砚舟看着他,眼底泛起微光。他知道,他们的故事还会继续,在江南的小院里,在四季的流转中,在每一个平凡而温暖的日子里。他们会一起看春花开,一起听夏蝉鸣,一起赏秋叶落,一起盼冬雪来,把每一个日子都过成诗,把每一段时光都酿成酒,细细品味,慢慢珍藏。

      院外的风还在吹,带着深秋的凉意,却吹不散廊下的温暖。沈砚舟靠在裴枕鹤肩上,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他知道,只要身边有这个人,无论四季如何变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他的世界,永远都是春暖花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