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十八章 ...

  •   三月的风带着浅淡的暖意,吹得学校玉兰树的花苞微微颤动。

      枕秋握着手机站在树下,屏幕上“复试通过”的通知像春日里的阳光,亮得让她眼眶发湿。

      她终于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课题方向还是“亚文化圈层情感与健康关系”

      李老师说,会帮她把外婆的旧砚台、砚云舟的碎砚片案例写进最终成果里。

      “爸!我考上了!”她拨通父亲的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手里还攥着那枚砚形钥匙扣,青灰色的石面被体温焐得温热,“李老师说我的课题很有价值,还夸我把砚台的故事讲得好!”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的笑声,混着厨房里锅碗瓢盆的轻响:“我就知道你能行!晚上做你爱吃的桂花糯米藕,再给你泡三分糖的暖栗奶茶,咱们好好庆祝庆祝。对了,记得跟那个……云舟说一声,让他也高兴高兴。”

      挂了电话,枕秋指尖在通讯录里划过“砚云舟”的名字,犹豫了几秒,还是先点开微信,发了条带着玉兰花苞的照片:“考上啦!以后还能在学校的银杏林捡叶子,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去看秋天的银杏!”

      消息发出去后,她抱着手机在玉兰树下等回复,风把头发吹得飘起来,像去年秋天和砚云舟一起走在老街区时的样子。

      她想起复试前他说“等你好消息,拍极光给你看”,现在她的好消息来了,不知道他的极光照片准备好了没有。

      半小时后,砚云舟的消息才回复过来,没有照片,只有一段文字:“恭喜你!我就知道你可以。这边项目有点变动,之前说的春天回去可能要推迟,具体时间还没定,估计要到夏天了。”

      枕秋的心跳慢了半拍,指尖划过“推迟”“夏天”这两个词,像被风里的凉意轻轻扫过。

      她原本计划着,等砚云舟春天回来,一起去社区文化空间的“交流角”写手账,一起给外婆的旧砚台磨新墨,现在这些计划,好像都要跟着往后推了。

      她深吸一口气,把心里的失落压下去,回复:“没关系,工作重要!夏天也很好,学校的荷花会开,我们可以去荷塘边磨墨,比秋天还凉快。你项目别太累,记得按时吃饭,那边夏天是不是也很凉?要多带点薄外套。”

      发送完,她又补了个银杏叶的表情包。

      是之前他教她做的,叶子边缘画着小小的砚台。她怕自己的失落会让他担心,更怕提起“推迟”会让两人都难受,只能用这些小事,把话题往温暖的方向引。

      晚上庆祝时,父亲把桂花糯米藕放在桌上,旁边摆着那方洮河砚,砚池里还盛着早上磨的新墨,墨香混着藕的甜香,漫在空气里。

      “怎么没跟云舟视频?”父亲给她夹了块藕,“他知道你考上了,肯定想跟你多说说话。”

      枕秋拿起手机,犹豫着要不要拨通视频——她怕看到砚云舟眼底的歉意,更怕自己忍不住问“夏天能不能真的回来”。

      最终还是点开了微信通话,屏幕亮起时,砚云舟的脸慢慢浮现,他那边是深夜,背景里能看到工作室的碎砚片墙,墙上贴着她绣的银杏叶布包,在暖光下泛着浅黄。

      “恭喜你,枕秋。”砚云舟的声音带着一点疲惫,眼底有淡淡的青黑,却还是笑着,“我今天忙到现在,刚看到你的消息,没来得及给你发极光照片——最近极光很少,等下个月多了,我一定拍给你。”

      “没关系,我可以等。”枕秋的目光落在他身后的碎砚片墙上,布包的位置很显眼,像他特意放在那里的,“你看,我爸做的桂花糯米藕,比外婆做的还甜,他说等你回来,要做给你吃。”

      她把手机对着桌上的糯米藕,父亲在旁边笑着说:“云舟啊,工作别太拼,注意身体,等你回来,叔叔给你做最地道的桂花糯米藕,让枕秋教你磨墨,你们之前不是说要一起写‘秋砚承墨’吗?”

      砚云舟的眼神暗了暗,嘴角的笑容有些勉强:“好,谢谢叔叔,我一定尽快回去。” 他的目光转回枕秋脸上,“你研究生的课程多吗?要是忙的话,不用总跟我发消息,我看到了会回你的。”

      枕秋点点头,心里却像被什么堵住了——他之前从来不会说“不用总发消息”,现在这么说,是不是因为项目推迟,连他自己都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回来?她没敢问,只是笑着说:“课程应该不多,我还能整理课题资料,等你回来,给你看完整的课题成果。”

      视频通话没聊多久,砚云舟说“还要改项目方案”,就匆匆挂了。

      枕秋看着黑下来的屏幕,手里的糯米藕突然没了味道,甜意裹着一点涩,像把春天的暖和冬天的凉混在了一起。

      “他是不是有什么难处?”父亲看出她的失落,轻声问,“要是项目真的忙,晚回来也没关系,你们年轻人,事业重要,感情慢慢处也一样。”

      “嗯,他就是太忙了。”枕秋点点头,把剩下的糯米藕吃完,“我明天想去社区文化空间看看,之前跟他一起设计的‘交流角’,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第二天上午,枕秋背着浅棕色布袋子,里面装着那本和砚云舟一起写的手账,还有一片新捡的玉兰花瓣——想夹在手账里,等他回来时给他看。

      社区文化空间比她想象中热闹,老人在“交流角”写手账,小孩在旁边的书架上找书,暖光小灯挂在天花板上,像星星一样亮。

      她走到“交流角”,看到书架上放着那本他们一起选的手账,封面的银杏叶已经有些褪色,旁边挂着她绣的银杏叶布包,布包上的线有些松了,却依旧挂得很稳。

      手账最新的一页,是个老奶奶写的:“今天看到这个布包,想起我老伴给我绣的荷包,虽然旧了,却比新的还暖。”

      枕秋翻开手账,找到她和砚云舟写的前两页——“秋光渡砚舟”的墨字还很清晰,旁边他写的“癸卯年秋,与枕秋共书”也依旧温润。

      她拿起笔,在第三页写下:“甲辰年春,考上研究生,来这里看我们的‘交流角’,布包还在,手账还在,等你回来一起补写春天的故事。”

      写完后,她把玉兰花瓣夹在手账里,花瓣的浅白和银杏叶的金黄放在一起,像春天和秋天的约定。

      旁边的砚形摆件上,放着一片干银杏叶,是去年她和砚云舟一起捡的,不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叶尖指向手账,像在守护着这段未完的故事。

      离开文化空间时,管理员阿姨叫住她:“你就是枕秋吧?砚设计师之前跟我说过你,说‘交流角’的手账是你提议的,布包也是你绣的。”阿姨递给她一个小盒子,“他上个月寄来的,说等你来了交给你,里面是他从北欧带的东西。”

      枕秋接过盒子,是深棕色的木盒,和外婆装旧砚台的盒子很像,打开后,里面放着一片干银杏叶——比她之前的那片更大,边缘用透明胶带小心地粘过,旁边是半块碎砚片,砚片上刻着小小的“云”字,还有一张纸条:

      “这边的银杏叶很难找,这片是临走前在工作室捡的,碎砚片是新设计用的材料,跟《被解构的文明》的砚片很像。等我回来,我们用它拼一块新的‘秋砚’。”

      枕秋握着碎砚片,指尖传来砚石的凉意,像握着他从北欧寄来的温度。

      她把盒子放进布袋子里,和外婆的旧端砚、洮河砚放在一起,三方砚台(片)隔着布料,像三颗紧紧靠在一起的心,却又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

      回到学校,她给砚云舟发了张碎砚片的照片:“收到你寄的东西了,碎砚片我会好好收着,等你回来一起拼‘秋砚’。

      学校的玉兰花开了,我摘了片花瓣夹在手账里,你回来的时候,应该能看到荷花了。”

      这次砚云舟回复得很快,只有一句:“好,等我回来。”

      没有表情,没有额外的话,像在匆忙中打下的两个字,却让枕秋心里的隐忧又深了一点。

      她不知道,这个“等”,到底要等多久。这个“回来”,到底能不能真的实现。

      夕阳落在布袋子上,照亮了里面的砚台和碎砚片,墨香混着玉兰的香气,漫在空气里。

      枕秋坐在银杏树下,看着树枝上慢慢冒出的新芽,忽然觉得,春天虽然暖,却少了点秋天的踏实。

      就像她和砚云舟的关系,虽然有很多温暖的约定,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距离,像碎砚片之间的缝隙,看似能拼合,却终究藏着无法忽视的裂痕。

      她拿出手机,对着布袋子里的砚台和碎砚片拍了张照片,设成屏保。

      照片里,旧端砚的黑、洮河砚的青、碎砚片的灰,还有银杏叶的黄,混在一起像一幅未完的画。

      她知道,这幅画能不能画完,取决于那个远在北欧的人,取决于时间和距离,更取决于那些藏在“等”和“回来”背后的,无法言说的现实。

      而此刻的砚云舟,正坐在北欧的工作室里,看着枕秋发来的照片,手里握着那枚系着浅灰小围巾的砚台吊坠。

      窗外的雪还没完全化,阳光落在雪地上,泛着刺眼的光。

      他打开电脑,里面是项目延长的通知。

      不是到夏天,是要再延长两年,总共七年。

      他看着屏幕上的“七年”,又看了看枕秋的照片,手指悬在键盘上,却怎么也打不出“还要再等两年”这几个字。

      有些隐忧,一旦说出口,就会变成无法挽回的遗憾;有些约定,一旦被时间拉长,就会变成无法实现的空话。

      他只能把真相藏在心里,把“等我回来”这四个字,当成暂时的安慰,却不知道,这份安慰,终究会在漫长的等待里,慢慢变成彼此心里,最温暖也最疼痛的牵挂。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